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贸易一体化的背景之下,国际服务贸易在全球贸易中占据比重持续攀高。据我国官方统计,在2019年时,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54152.9亿美元,2020年受疫情冲击,我国服务贸易额照去年相比有所下降,降幅约为16%。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与支持下,我国服务贸易逆差缩小,进出口额的增长速度也稳中趋缓,在出口的产品中,高科技服务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产品所占的比例有所提高。同时,由于世界各国在国际贸易中进行国际生产分工,分别负责全球价值链过程的不同环节,因此传统贸易口径在统计各国贸易情况时难免出现误差,贸易增加值的出现能帮助我们以更精确的角度丈量各国国际贸易的情况。本文融合时代特色,全文以全球价值链为背景,通过2000-2014年42个国家的投入产出数据,利用“新RCA指数”法对各国(地区)的服务贸易竞争力进行重新测算;在此基础之上,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建立服务贸易竞争关系网络,利用网络分析指标从整体、中级及个体层面对国际分工格局下的服务贸易竞争格局进行剖析,紧接着通过对网络中节点中心性的测度,对42个国家在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关系格局中所处的地位及作用进行分析。最后文章从网络和双边两个视角之下,用实证探讨了影响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关系网络的影响因素。本文内容包括七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文章的背景、目的、意义、内容以及行文时的具体思路和采用的方法进行总体的概括。第二章为文献综述,通过贸易竞争关系、复杂网络、以及影响贸易竞争关系的因素三个方面来对文献进行梳理与回顾。第三章为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关系网络的构建。本文利用服务贸易比较优势指标(新RCA指数)测量出样本中各个国家(地区)在某一产业中的竞争力大小后,利用NCS指数测算出一国的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据此构建本文的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关系网络。第四章为对所构建的网络进行现状分析。首先从集聚系数、密度等网络指标对历年来服务贸易竞争网络格局变化进行整体分析;其次从网络中心性指标出发,分析42个国家在网络节点中所处的地位及作用。第五章为实证分析,在网络视角下对影响服务贸易竞争关系网络的因素进行探讨。第六章是对第五章内容的补充,从双边视角下利用贸易引力模型分析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关系的影响因素,并着重分析数字经济、创意经济这两个变量对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关系网络的影响。第七章为结论和政策建议,根据文章分析得出的分析结果,切合实际的提出相应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历年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关系格局基本稳定,网络的规模大小与密度变动较小,具有较高的贸易可达性和明显的贸易集聚效应;(2)中低竞争网络集团化程度较高,但其集聚程度出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而高竞争网络的集聚现象呈现出逐渐增强的趋势;(3)不同类型的国家在网络中的地位跟作用是不同的,奥地利、捷克等发达国家与其他国家的联系更为密切,属于网络的核心,而发展中国家则更多的发挥桥梁作用。(4)通过实证结果发现,数字经济、创意经济可以明显加剧两个国家的服务贸易竞争关系激烈程度,专利数量、殖民关系等变量对于两国服务贸易竞争关系的提升也具有促进作用,而人口规模差异、地理距离差异、人均GDP差异均会降低两个国家之间竞争的激烈程度,即有助于促进两国合作。基于上述结论,本文将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应当更多的考虑贸易互补合作,提高服务贸易发展潜力。当今的服务贸易竞争十分激烈,因此中国应更多地从合作互补中寻求服务贸易发展路径,避免过度竞争。第二,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引导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倾斜,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运用数字技术等新兴科技手段对传统行业进行改造,力争使改革方向朝着价值链高端方向发展;我国各企业也应进行产业内部价值链重组,与全球价值链上游下游重要环节进行对接,提升中国的服务贸易竞争力。第三,数字服务贸易未来将渗透进生产生活各方面,因此我国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除了继续稳定实体经济发展以外,还应将相关产业像数字化方向倾斜,推进数字经济向更高水平发展。如为中小型数字贸易企业提供减税、免税等政策、制定相关法律、培养数字贸易复合型人才,但需要注意的是数据安全问题。第四,我国应大力促进多边服务贸易自由化,从被保护的状态逐步开放,寻求更多的贸易伙伴,提升自身在世界范围内国际服务贸易的话语权。大力推动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共同搭建全球价值链伙伴关系,与沿线国家做好策略互动,组成区域价值链,提升区域价值链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以便增强我国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