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检测皖南地区急性脑梗死患者CYP2C19及ABCB1基因型,分析其与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性,并探讨与氯吡格雷抵抗相关的因素,同时通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探讨不同基因型的患者应用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后的短期临床疗效,为临床上急性脑梗死患者调整抗血小板药物,实施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证据。方法:1.本研究纳入了2018年8月至2020年1月期间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给予氯吡格雷(泰嘉)50mg治疗;2.对入院患者进行氯吡格雷全面基因检测,根据CYP2C19不同基因型分为快代谢组(CYP2C19*1/*1,EM组),中代谢组(CYP2C19*1/*2、CYP2C19*1/*3,IM组),慢代谢组(CYP2C19*3/*3、CYP2C19*2/*2、CYP2C19*2/*3,PM组),同时根据ABCB1(3435C>T)位点是否存在突变将入选患者分为:CC(野生型)、CT(突变杂合型)、TT(突变纯合型);3.患者服用氯吡格雷7天后,利用血栓弹力图(TEG)检测,根据检测的血小板抑制率将患者分为氯吡格雷敏感组(CS)组和氯吡格雷抵抗(CR)组,比较各基因型与CR的相关性及CR影响因素;4.利用NIHSS评分对患者入院当天、服用氯吡格雷治疗7d后进行评分,评估不同基因型脑梗死患者应用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后的短期临床疗效。结果:1.本研究结果显示CYP2C19快代谢型(EM)有37例,中间代谢型(IM)有50例,慢代谢型(PM)有13例;ABCB1基因中,CC基因型有40例,CT基因型有40例,TT基因型有20例。2.CR组共29例(29%),CS组共71例(71%),其中CR组中CYP2C19 EM、IM和PM患者分别有9例、8例和12例;而CR组中ABCB1基因中CC基因型有10例,CT基因型有13例,TT基因型有6例。CYP2C19基因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YP219基因突变与氯吡格雷抵抗相关,ABCB1基因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CYP2C19 EM、IM和PM患者的血小板抑制率分别为(59.03±11.89)%,(56.69±10.12)%,(19.25±5.46)%,其中快代谢型(EM)和慢代谢型(PM)、中间代谢型(IM)和慢代谢型(PM)之间的血小板抑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快代谢型(EM)和中间代谢型(IM)之间的血小板抑制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B1基因型与血小板抑制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般临床资料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对患者入院当天、服用氯吡格雷7d后进行NIHSS评分,CYP2C19三组基因型治疗前的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d后,三组的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氯吡格雷治疗第7d后,三组间的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B1三组基因型应用氯吡格雷前的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氯吡格雷治疗7d后,三组的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氯吡格雷治疗7d后,三组间的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皖南地区急性脑梗死患者CYP2C19基因型与氯吡格雷抵抗相关,慢代谢型的血小板抑制率明显下降,提示临床医师可根据氯吡格雷基因型检测结果,同时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适当调整氯吡格雷用药;2.皖南地区急性脑梗死患者ABCB1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的血小板抑制率可能无相关性;3.皖南地区CYP2C19及ABCB1基因多态性可能不会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短期临床疗效,但关于其与不良血管事件的复发,仍需大样本长期随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