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灵山岛是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南部黄海近岸海域中的一个小岛,位于苏鲁造山带内。岛上最典型地层为早白垩世深海相复理石,发育了大量软沉积物变形现象。吕洪波等于2011年对此进行首次报道后,立即引起了国内许多学者的关注。本文从地层特征、软沉积物变形特征及成因机制、沉积环境和大地构造背景等方面对灵山岛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野外考察,笔者等发现灵山岛上地层层序复杂,由下到上大致发育了灵山岛组(K1lsd)(即早白垩世复理石)、磨拉石、流纹岩、火山角砾岩和火山集块岩等地层。另外,在背来石附近还出露陆相碎屑岩和角砾凝灰岩。地层之间接触关系复杂。在最下部灵山岛组(K1lsd)中发育了大量滑塌沉积和软沉积物变形现象。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类型复杂,按发育早晚可分为三个期次:⑴滑塌前,包括变形砂泥岩碎片和团块以及底模构造等;⑵滑塌中,包括同沉积滑塌褶皱、同沉积布丁构造、同沉积双重构造、同沉积拉伸线理、剖面X形共轭逆断层、砂泥岩团块及被拉断的砂岩层和滑塌陡崖等;⑶滑塌后,包括微型地垒、地堑组合等。其中滑塌陡崖(slump scarp)是一种特殊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是滑塌侵蚀区的典型构造。由于某些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发生长距离位移且受后期改造明显,因此已不能用于判断古流向和滑塌动向。根据地层及软沉积物变形特征分析,灵山岛组沉积于地震频发的半深海到深海环境。滑塌体的滑塌动向揭示滑塌体和沉积物主要来自盆地的SE侧和SW侧。同时滑塌断崖的发育说明:随着盆地演化,灵山岛地区由纯粹的滑塌堆积区逐渐转变为滑塌侵蚀—堆积混合区。灵山岛组沉积时盆地正快速抬升,地震活动频繁,处于残余盆地晚期阶段。发育于砂质单元中的早期平面X形剪节理指示了灵山岛组沉积后受到了SE—NW向的动态挤压,而后期的不对称褶皱构造记录了扬子板块SE→NW向华北板块之下俯冲的历史。灵山岛上发现的早白垩世复理石和滑塌沉积为苏鲁造山带东部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证据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