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构建并实施以护士为主导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口服靶向药物管理方案,评价口服靶向药护理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提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口服靶向药的疗效,从而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1.干预方案的构建查阅病例回顾分析178例患者出院后续治疗情况;对患者、护士、医生三类人员共20人进行质性研究得出疾病信息、用药安全、情感支持、社交需求、精神需求共5个关注问题;文献检索及专家讨论构建干预方案。2.干预方案的实施及验证选择2016年3月至2017年6月之间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就诊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88例。均行院外口服盐酸埃克替尼(凯美纳)靶向药物治疗。随机分为干预组45例和对照组43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健康知识指导。干预组除给予常规健康知识指导外按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院外口服靶向药物管理方案进行干预,比较两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依从性量表、漏服药事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1.护士主导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院外口服靶向药管理方案主要内容包括:建立病人档案(患者一般资料及联系方式);通过电话随访、呼墨短信系统每周发送健康指导、服药提示及人文关怀,并按随访要求发送回院复查及随访的时间提醒;通过服药执行卡提醒患者定时服药;通过随访安排表对下次回院随访时间进行提醒;通过不良反应登记表对患者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详细记录并进行症状的干预;建立微信群以便医、护、患进行及时沟通及交流;发放研究团队制作的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健康教育手册。2.干预方案实施和评价结果2.1患者服药依从性情况比较2.1.1患者漏服药物事件发生率情况比较,对照组与干预组药物事件发生率在4月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药物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1.2患者服药依从性比较,通过依从性量表统计,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服药依从性在服药2个月后、服药4个月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服药6个月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服药依从性高于对照组。2.2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评价服药后转氨酶升高、皮疹、腹泻、粒细胞缺乏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两组患者在服药后2个月及6个月不良反应发生率上1度皮疹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发生率高于干预组;两组患者在服药后4个月1度腹泻发生率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发生率均高于干预组。2.3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情况比较服药前进行调查,两组患者在所有领域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服药后2个月进行生活质量调查发现,两组患者在情绪功能、社会功能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后4个月后,两组在情绪功能、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后6个月,两组患者在总体健康状况、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得分高于对照组,提示干预组功能状况和生命质量高于对照组。结论1.建立护士主导的非小细胞肺癌院外口服靶向药物管理方案是必要的,为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2.护士主导的非小细胞肺癌院外口服靶向药物管理方案是可行的,干预措施简单易行,使卫生服务利用合理化的发展。3.护士主导的非小细胞肺癌院外口服靶向药物管理方案是有效的,有效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服药依从性及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