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高原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公路交通运输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但由于高原复杂的地质及气象环境导致其公路交通事故绝对数、事故严重程度以及公路交通风险远高于平原地区。与此同时,相关公路及交通设计参数标准难以适用于高原特殊的地质与气象环境,缺少充分考虑高原复杂地质与气象环境因素及其耦合作用对公路交通风险的影响研究。因此,研究高原地质及气象环境对公路交通风险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本文以云南高原为例,从2010~2015年云南高原公路交通事故详细的原始随机抽样数据出发,界定高原地质及气象环境下公路交通风险的内涵、类型及特征,分析其风险构成要素并建立风险因素集,基于N-K模型和改进的耦合度模型分析高原地质及气象环境对公路交通风险的影响,构建高原地质及气象环境下的公路交通风险致因耦合模型,并提出基于高原地质与气象环境要素耦合特性的高原公路交通风险应对策略。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高原地区公路交通事故数据处理与分析——以云南为例。本文通过原始随机抽样搜集了云南高原2010~2015年6261起公路交通事故的详细数据并对事故数据进行归类、信息提取等方面的整理分析,得到事故起数、死亡和受伤人数在时间、公路等级、事故形态、气象状况、路面状况、路表状况、交通设施状况、照明条件、事故严重程度等方面的分布特征,并作为后文高原地质及气象环境下公路交通风险致因耦合分析和实例验证的数据基础,确保了全文研究的代表性和真实可靠性。(2)界定高原地质及气象环境下公路交通风险的内涵、主要类型及特征,建立高原地质及气象环境下公路交通风险因素集,作为后文耦合模型构建的依据,所建立的风险因素集为后文模型计算分析过程提供结构层次依据。(3)利用改进的经典耦合度模型和N-K模型构建高原地质及气象环境下公路交通风险致因耦合模型。以云南高原为例开展实例验证,分别计算出模型的各构成要素之间的耦合度,量化各类耦合的危险程度,得到地质环境风险因素的构成要素中“急弯”与其它要素的耦合通常表现为强耦合以及气象环境风险因素的构成要素中“雨”和“雾”与其它要素耦合的耦合度较高的结论。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双因素耦合形式中由2012年~2014年的10种强耦合形式降为2015年的7种,强耦合的数量及总体的耦合度大小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这与近年来通过更加科学有效的规划、设计与管理工作使云南高原公路交通安全形势总体持续向好的实际情况相符,验证了模型良好的适用性。(4)以云南高原为例,从驾驶员、车辆、公路环境及其管理等方面出发,分别从强、中、弱耦合提出适用于高原地质及气象环境下公路交通风险的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