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普通劳动者的名义和实际工资有了显著提高,城镇中绝对贫困的人口和家庭数量大幅度缩小。但是,在劳动力市场转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工资差距不断扩大以及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显得日益突出,城镇中相对贫困现象也随之凸现出来。本文主要研究城镇中相对贫困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即工作贫困。工作贫困问题对劳动者个人、家庭乃至社会,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不仅不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劳动效率,更不利于实现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基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通过使用Logistic统计模型,本文主要对我国城镇中的工作贫困现象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影响劳动者工作贫困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找出各因素的影响程度从而进一步判断陷入与脱离工作贫困状态的可能性。研究结果显示,劳动者个人特征方面,那些受教育水平较低、患有较重疾病以及从事的职业工资收入水平较低的人群陷入工作贫困状态的可能性较大;家庭特征方面,来自家庭规模较大、家庭平均年龄较小或者家庭所在地处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劳动者陷入工作贫困的可能性明显上升。本文在实证研究结果的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为减少工作贫困现象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在宏观经济层面,主要包括调整产业结构、财税政策改革、加大劳动监管以及提升各级政府治理工作贫困的力度;微观层面以提高低收入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为核心,同时加大教育投入,提升人力资本存量从而改善劳动者的就业能力以及增加从事较高工资收入职业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