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单个核细胞(MNC)计数作为预测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重建指标的可行性。方法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98例患者(男60例,女38例,中位年龄30岁)在本移植中心进行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98名同胞供者(男50例,女48例,中位年龄28岁)接受统一的动员方案:rhG-CSF5μg·kg-1,皮下注射,每日2次间隔12小时给药,于第5日上午给药2小时后用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以MNC程序进行PBSC采集。98例分为MNC组(61例)和CD34+细胞组(37例),MNC组以MNC≥4×108/Kg为采集目标,CD34+细胞组以CD34+细胞数≥4×106/Kg为采集目标。比较两种计数指标对植活和供者采集次数的影响。结果①MNC组受者输入MNC的中位数为6.75(3.03~18.57)×108/Kg,CD34+细胞组受者输入CD34+细胞的中位数5.05(2.06~17.23)×106/Kg。②MNC组和CD34+细胞组受者造血重建率均为100%;两组ANC>0.5×109/L的中位数时间分别为+11d(+9d~+17d)和+11d(+9d~+27d),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PLT>20×109/L的中位数时间分别为+12d(+9d~+71d)和+12d(+9d~+35d),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③供者一次采集率:MNC组和CD34+细胞组分别为100%和37.84%,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④MNC组HLA全相合与不全相合移植受者ANC>0.5×109/L的中位数时间分别为+11d(+9d~+16d)和+12d(+10d~+17d),两者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PLT>20×109/L的中位数时间分别为+12d(+9d~+71d)和+14d(+10d~+22d),两者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NC作为造血干/祖细胞含量的计数指标,不仅能可靠预示同胞供者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包括HLA全相合与不全相合移植)后造血重建,其植活率和植活速度可与CD34+细胞相比拟,而且其供者一次采集率(100%)显著高于后者(37.8%),结果表明MNC计数可取代CD34+细胞独立作为造血干/祖细胞含量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