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定向增发始于2006年,相较于公开增发新股和配股,定向增发新股不但操作较为简便,而且承销费用较少。所以定向增发成为很多上市公司再募集资本的重要途径。2015年,定向增发更是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定向增发募集规模达到了包括股权和债权的所有募集总规模的20%,特别是在IPO时断时续的环境之下,定向增发为上市公司募集资本提供了更好的途径。定向增发的投资者身份一直是国外学者关注的热点。一般来说,定向增发的投资者可以分为积极投资者和消极投资者两类,积极投资者是指具有参与公司治理权利的大股东及关联方,消极投资者一般是指机构投资者。关于大股东参与定向增发的动机,国外学者提出了监控假说,信息不对称假说,防御假说等等理论,同时,也因为大股东掌握了更多的信息以及锁定期较长,所以一方面可以选择较为优质的项目,另一方面也会因为参与了项目而更愿意提高公司治理,所以一般而言,其所获得的长期超额收益率较消极投资者而言更大。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通过收集了参与定向增发的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计算其到期超额收益率,以及大股东认购比例,希望回答三个问题:(1)投资者身份对于定向增发发行折价率是否有影响。(2)大股东参与定向增发的认购程度与定向增发长期超额收益率是否是正比关系?(3)大股东参与定向增发是否会对公司业绩的长期股价效应具有增强作用以及发行折价率是否会对公司业绩的长期股价效应具有削弱作用?通过我们的实证研究结果发现:(1)大股东参与的定向增发项目折价率更高。(2)大股东参与定向增发的认购程度与定向增发长期超额收益率成正比关系。(3)大股东参与定向增发对公司业绩的长期股价效应具有增强作用以及发行折价率对公司业绩的长期股价效应具有削弱作用。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可以为目前尚未不完备的定向增发政策和监管提出一点建议,以及为投资者做出科学的投资决策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