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底层阶级的认同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da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定量为主,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以问卷的形式,以社会认知和自我认同双重视角研究底层阶级的认同问题。着重以主观视角从阶层定位、阶层归因、社会心态和行动逻辑四个维度研究底层阶级的自我阶层认同。底层阶级的社会认知研究中,以偶遇抽样完成大样本的资料收集。研究发现,社会公众认为底层阶级存在低收入、生活无保障和无权力三个主要特征,并兼具学历低、能力低下等特点;从职业上看,哈市民众将城市拾荒者、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清洁工等无固定工作单位或者工作强度较大的职业归入底层;农民工、无职业残疾人、失地农民则是大众视野下最具代表性的底层群体;公众认为哈市底层群体的收入界限为家人均月收入低于1187元。在阶层主观定位上,底层阶级表现出了对经济、声望和权力地位较低状况的高认同和对利益相近群体的清晰认识;底层阶级的主观地位认同在性别、职业和文化程度上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内部异质化,且普遍具有向上认同的特点。父辈社会地位、性别、职业满意度和文化程度对底层阶级的是否认同底层定位具有显著影响。其中,父辈社会地位对底层阶级自我阶层认定影响最大。在阶层归因上,与公众的选择不同,无论是阶层进入归因还是阶层流动动因的选择底层阶级均表现了较强的外向归因趋势;其中,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均对归因倾向的选择有显著影响。在社会心态上,底层阶级的生活满意度较低,未来生活预期相对乐观;底层阶级对被剥夺感感知强烈,重点表现为对经济、声望和家庭资源缺失的高度认同,其中声望缺失对底层阶级被剥夺感感知影响最大。在行动逻辑上,通过模拟情景的设置对底层阶级在利益受损情况下维护机制的选择情况进行研究;在具体行动的选择上,底层阶级更倾向于绕开正面冲突,在政策和法律的空歇中寻找行动的依据;这一点与斯科特提出的“安全第一”的生存伦理指导下的“日常抵抗”理论趋同。综合看来,底层阶级的认同中有以下五个问题值得关注:底层阶级的社会认知与自我认同存在偏差,一定程度上影响政府决策的效度和社会和谐;底层阶级的阶级认同具有强烈的代际传递;名村户籍的底层对生活的评价更高;底层阶级对声望获得的高度关注和暴力抵抗行动选择的年轻化值得关注。
其他文献
自2001年王春光研究员首次提出“新生代农民工”这一概念以来,新生代农民工受到了学术界以及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特别是2010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要“着力解决新生代
综述近 1 0年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中存在的化学干扰及消除方法的研究进展。评述的消除方法包括加入释放剂、保护剂、表面活性剂、络合剂、复合试剂和流动注射合并带法以及计算
在城市化过程中,一方面为了安置城郊合村并居农民、城市外迁市民和城市低保户,另一方面为了扩大城市规模,地方政府根据政策在城乡结合处建立了一种由村庄向城市过渡的社区,笔者称
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管薪酬激励问题就已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日益关注的热点。在现代企业中,高管人员薪酬的设计存在两个焦点问题:薪酬水平和薪酬结构。然而,目前国内外关于薪酬与
农村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职业忠诚问题关系到农村科技推广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这是关乎农民、农业、农村发展的重大问题,只有了解和掌握了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职业忠诚现状并
随着我国国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社会保险及商业保险发挥着各自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风险数量和种类增多,以此造成获得性残疾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直接导致残疾人数量不断增多。在此背景下,旨在通过对获得性残疾人保险现状的研究,了解现阶段我国的保险(社会保险及商业保险)对于后天由于不同原因致残的人群的保障,从而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意见及建议。通过定量的统计分析与定性的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