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eal-time three-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RT-3DE)比较缺血性心脏病(ischemic heart disease,IHD)与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cardiomyopathy,DCM)所致心力衰竭患者左室收缩不同步性,并进一步分析不同步性指数(systolic dyssynchrony index,SDI)与心脏收缩功能之间的关系;评价不同病因所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therapy,CRT)的短期疗效。
方法:
选取临床确诊为慢性心力衰竭的66例患者,其中IHD患者35例,DCM患者31例。对照组为35例健康志愿者。IHD诊断依据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ISFC/WHO)1979年制定的诊断标准;DCM诊断符合1995年WHO/ISFC关于DCM的诊断标准。
应用RT-3DE的全容积显像模式(full volume)采集所有受试对象左室三维数据库,并用3DQadv定量分析软件对其进行分析,获得左室舒张末容积(EDV)、收缩末容积(ESV)和左室射血分数(EF)、17节段“牛眼”图,并以心率校正后的左室16节段(除外心尖帽)收缩达最小容积时间的标准差(Tmsv16-SD/R-R)作为收缩不同步性指数(SDI)。
比较IHD与DCM两组患者SDI值,采用散点图及直线相关分别对两组患者SDI与EF进行相关性分析;另外,根据17节段“牛眼”图判断每例患者左室收缩延迟节段在左室壁的位置,比较两组患者收缩延迟节段的区域分布情况。对最终接受CRT的15例患者比较CRT术前与术后3个月的左室舒张末内径(LVIDd)、收缩末内径(LVIDs)、EDV、ESV、EF以及SDI,分析上述参数的前后变化并比较其差异。
结果:
IHD与DCM两组患者虽病因不同,但左室总体S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而两组间收缩延迟节段的分布存在差异(P=-0.024),IHD患者多位于前壁和前间隔(26%,23%),DCM患者则多位于后壁和侧壁(32%,26%)。
散点图及直线相关分析显示IHD与DCM两组患者SDI与EF均存在明显负相关(r1=-0.63,r2=-0.79,P<0.01)。
15名患者CRT术前与术后3个月比较,RT-3DE测左室舒张末容积(EDV)和收缩末容积(ESV)分别由200.464±36.14ml和161.01±28.97ml减小到164.76±32.15ml和107.904±24.38ml;EF由术前的22.50±4.72%增加到32.33±3.27%(P均<0.01)。SDI由术前的10.11±4.29%减小到术后的6.52±2.52%(P=0.003)。
结论:
IHD与DCM两组患者左室总体SDI无明显差异,但左室收缩延迟节段分布趋势存在不同,可能与心衰病因有关。
SDI与心衰的严重程度明显相关,随左室收缩功能的减低,左室收缩不同步程度增加。
CRT术后患者整体左室容积缩小,收缩功能增强,左室收缩不同步得到改善,RT-3DE可做为CRT术前与术后评价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