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联理论属认知语用学范畴,解释了人与人之间的交际行为。丹·斯珀波(Dan Sperber)与迪埃珏·威尔逊(Deirdre Wilson)合著的《关联:交际与认知》提出了关联理论,并从语用学,心理语言学,认知科学,传播学,代码学等多方面阐述了关联理论的运作方式。今天,关联理论已应用于如教学,广告公关,交际传播,翻译等诸多领域。丹·斯珀波(Dan Sperber)与迪埃珏·威尔逊(Deirdre Wilson)的学生欧内斯·古特(Ernst-August Gutt)于1991年出版了《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一书,系统阐述了如何利用关联理论指导翻译行为。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也遵循交际行为的一般原则。因此,关联理论对翻译实践和理论都有着极强的解释能力,并给翻译研究带了新的视角。本文将以关联理论为基础,依据推理空间等距原则,对译本进行分析论述,力求验证关联理论对翻译积极的指导意义。本文选取了《追风筝的人》的两个译本进行了案例分析。《追风筝的人》是一位阿富汗裔美国小说家,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的作品。该作品带有深深的西方文化烙印,也富含浓重的阿富汗与伊斯兰文化色彩。作品的文化特点与中文文化语言的巨大差异给译者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笔者利用关联理论对译本的翻译策略与权衡取舍做出了评析。本文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概述,简要介绍了理论的背景;第二部分是理论综述,介绍了关联理论与关联理论对翻译的指导原则;第三部分包含了原著介绍,作品介绍与译文介绍;第四部分是译文评析,从关联角度出发,以推理空间等距原则为基础,阐述了译者要根据目标读者的认知语境调整明示,给出有效的推理线索。译文最终的评估标准要看译文是否能够重现原文作者欲传达的内容与传达方式,以及是否实现了原文与译文读者的最佳关联。第五部分是结论,面对文化关系复杂的著作,关联理论对译者工作有着极强的指导意义。同时笔者以关联理论为基础,分析出两部中文译作中折射出的海峡两岸的社会文化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