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榆林长焰煤与委内瑞拉300号燃料油为原料,首先研究了油煤浆常压低温条件下的黏温特性和稳定性,然后探讨了煤的溶胀和高温热溶对油煤浆黏度的影响,并初步揭示了油煤浆黏度变化的原因。最后采用预担载在煤上的方法制备催化剂,考察不同催化剂对煤-油共处理反应加氢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常压低温下,油煤浆黏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着煤质量分数和煤颗粒粒度的增大而增加。油煤浆的稳定性随着煤质量分数的增大而增强,随着煤颗粒的减小而增强。合适的粗细煤颗粒比可以实现相同质量分数下油煤浆较小的黏度和最好的稳定性。这一比例与两种颗粒的直径比有关,煤质量分数为40%时,粗细颗粒质量比为60:40~50:50时油煤浆黏度最小,同时稳定性也最好。油煤浆的黏度随着溶胀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大,直至溶胀达到平衡黏度不再增大。随着溶胀时间的延长,只有适当质量分数(25%)的油煤浆黏度增大速率较快,细颗粒比粗颗粒制备的油煤浆黏度增大速率较快,油煤浆的黏度随着溶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经热溶处理后随着热溶温度的升高,油煤浆的黏度值均先增加后降低,热溶温度为300℃附近时黏度最大,300℃热溶处理后,测黏温度为30℃时,煤质量分数为25%的油煤浆黏度达到6120mPa·s,远大于未处理的油煤浆黏度2420m Pa·s。且抽提残渣的红外谱图中相应的各官能团特征峰最弱,高黏性中间产物的溶出是导致热溶后油煤浆黏度增加的主要原因。煤-油共处理实验表明,与无催化剂条件相比,加入催化剂后都明显提高了煤液化性能。对比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效果得出,改进后的非硫化Fe2+催化剂催化效果有所改善。无论是Fe2+,还是Fe3+,硫化型催化剂催化效果均优于非硫化催化剂,硫化Fe2+的催化效果优于硫化Fe3+,无论是硫化型,还是非硫化型,Ni2+催化剂的催化效果好于Fe2+催化剂,且非硫化型催化剂催化效果提高幅度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