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甲烷-合成气两步法合成乙酸/乙醇具有原料来源广泛、能源利用率高、可实现能源的清洁利用等诸多优点,从而引起广泛关注。但是,由于甲烷-合成气两步法合成乙酸/乙醇反应的复杂性,催化剂上甲烷-合成气两步法合成乙酸/乙醇的反应机理仍未明确。阐明催化剂上甲烷-合成气两步法合成乙酸/乙醇的反应机理,明确控制反应的关键步骤,对于提高甲烷-合成气两步法合成乙酸/乙醇选择性和产率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本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和周期性平板模型,系统研究了Rh和Co催化剂上甲烷-合成气两步法合成乙酸/乙醇的反应机理。首先,通过覆盖度研究了不同压力CO和H2在Rh和Co催化剂表面的吸附、解离及解吸过程;然后,研究了甲烷-合成气两步法合成乙酸/乙醇反应中的三个关键步骤:CHx中间体的来源与主要存在形式、C2氧化物前驱体C-C链的形成以及乙酸/乙醇的生成,从而阐明了Rh和Co催化剂上甲烷-合成气两步法合成乙酸/乙醇的反应机理。主要结论如下: (1)对于Rh和Co催化剂上不同压力CO的吸附,Rh(100)上,CO仅为分子态吸附,饱和覆盖度为1 ML。Co(0001)上,CO仅为分子态吸附,饱和覆盖度为7/9 ML。Co(100)上,分子态吸附CO的饱和覆盖度为7/9ML,其中,当CO覆盖度为1/9 ML时,CO倾向于解离吸附;当CO覆盖度为2/9~5/9ML时,同时存在解离吸附和分子吸附的CO;当覆盖度大于5/9ML时,CO仅为分子态吸附。 (2)对于Rh和Co催化剂上不同压力H2的吸附,Rh(100)上,H2主要为解离吸附;少量H2为分子态吸附,对应饱和覆盖度为6/12 ML。Co(0001)上,H2主要为解离吸附;少量H2为分子态吸附,对应饱和覆盖度为4/9 ML;Co(100)上,H2主要为解离吸附;少量H2为分子态吸附,对应饱和覆盖度为7/9ML。因此,Rh和Co催化剂上,H2主要以解离吸附的形式存在于催化剂表面。 (3)获得了Rh和Co催化剂上CHx形成机理,Rh(111)上CHx形成反应中,甲烷解离主要产物是CH,合成气通过路径CO+H→CHO+H→CHOH→CH+OH和CO+H→CHO+H→CHOH+H→CH2OH+H→CH3+OH主要生成CH和CH3;Co(0001)表面上,甲烷解离主要产物是CH,合成气通过路径CO+H→CHO→CH+O和CO+H→CHO+H→CH+OH主要生成CH;甲烷在Rh催化剂上解离得到CH的活性大于甲烷在Co催化剂上解离得到CH,而合成气在Co催化剂上生成CH的活性大于合成气在Rh催化剂上生成CH和CH3。 (4)明确了Rh和Co催化剂上CHx来源、存在形式以及C2氧化物前驱体C-C链形成:Rh(111)上,甲烷解离生成CH要容易于合成气生成CH和CH3; Co(0001)上,甲烷解离生成CH要容易于合成气生成CH;因此,Rh和Co催化剂上甲烷-合成气两步法反应中CHx(x=1-3)中间体主要来源于甲烷解离,主要存在形式均为CH,而CO主要参与插入CH反应生成C2氧化物前驱体CHCO,即C-C链的形成;并且Co催化剂上C-C链增长的能力要优于Rh催化剂。 (5)获得了Rh(111)和Co(0001)表面两步法合成乙酸的反应机理: Rh(111)表面上,乙酸主要通过路径CHCO+OH→CHCOOH+H→CH2COOH+H→CH3COOH形成;Co(0001)表面上,乙酸主要通过路径CHCO+H→CH2CO+H→CH3CO+OH→CH3COOH形成;Rh(111)面对于乙酸生成的活性和选择性较Co(0001)面更高,表明Rh催化剂较Co催化剂更有利于乙酸的生成。 (6)获得了Rh(111)和Co(0001)表面两步法合成乙醇的反应机理:Rh(111)表面上,乙醇主要通过路径CHCO+H→CH2CO+H→CH3CO+H→CH3CHO+H→CH3CH2O+H→CH3CH2OH形成;Co(0001)表面上,乙醇主要通过平行路径 CHCO+H→CH2CO+H→CH3CO+H→CH3CHO+H→CH3CH2O+H→C2H5OH和CHCO+H→CH2CO+H→CH2CHO+H→CH3CHO+H→CH3CH2O+H→C2H5OH形成;Rh(111)面对于乙醇生成的活性和选择性较Co(0001)面更高,表明Rh催化剂较Co催化剂更有利于乙醇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