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弹力图检测新生儿败血症凝血功能障碍的诊断价值研究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ge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血栓弹力图和传统凝血试验对我院NICU收治的败血症新生儿进行凝血功能检测,探讨血栓弹力图检测新生儿败血症凝血功能障碍的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治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我院NICU收治的34例败血症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国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积分系统(CDSS),将患儿分为凝血功能正常组(CDSS积分≤2分)、非显性DIC组(2分<CDSS积分<7分)和DIC组(7分≤CDSS积分)。分析三组新生儿的传统凝血试验指标,包括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PT)、凝血时间(TT)、抗凝血酶III(AT-III)、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血小板计数(PLT);TEG指标包括反应时间(R值)、凝块形成速度(K值)、角度Angel和最大振幅(MA值)、凝血综合指数(CI)、纤维蛋白溶解率(LY30)。比较各组间血栓弹力图和传统凝血试验对败血症新生儿凝血功能的评估差异;采用spearman轶相关分析,分析两种检测试验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单纯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浓度异常时,MA值的异常情况;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法,分析各项凝血功能观察指标对新生儿败血症合并非显性DIC、合并DIC的诊断效能及对患儿出院时结局的预测效能。结果:1.34例新生儿败血症患者中发生凝血功能障碍者占76.47%,其中非显性DIC占61.54%,DIC占38.46%。三组间性别、日龄、胎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传统凝血试验指标组间比较:对于D-dimer和FDP,DIC组较凝血功能正常组显著升高(P<0.05),而在凝血功能正常组与非显性DIC组、非显性DIC组与DI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显性DIC组和DIC组的血小板计数均较凝血功能正常组显著减少(P<0.05),DIC组与非显性DIC组间的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APTT、TT、INR、AT-III、FIB在各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血栓弹力图指标组间比较:非显性DIC组的R值较凝血功能正常组显著延长(P<0.05),TEG的其他指标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除了LY30外,TEG各指标在凝血功能正常组与DIC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了R值、LY30外,TEG的其他指标在非显性DIC组与DIC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血栓弹力图与传统凝血试验各项指标相关分析:MA值与血小板计数呈正相关(r=0.35,P=0.04<0.05),也与FIB浓度呈正相关(r=0.38,P=0.03<0.05)。单纯FIB浓度异常时,MA值异常的比例为28.6%,单纯血小板计数异常时,MA值异常的比例为53.8%,血小板计数与FIB浓度均正常时,MA值异常的比例为28.6%。5.各项凝血指标对新生儿败血症合并非显性DIC的诊断效能分析:R值和血小板计数具有诊断效能(P<0.05),ROC-AUC分别为0.762、0.781,诊断新生儿败血症合并非显性DIC的敏感度分别为87.5%、62.5%,特异性为62.5%、100%。6.比较各凝血指标对新生儿败血症合并DIC的诊断效能发现,ROC-AUC分别为MA(0.821)>K值(0.813)>CI(0.794)>Angel(0.773)>FDP(0.748)>D-dimer(0.725)>血小板计数(0.721),P<0.05,其中MA值对新生儿败血症合并DIC的诊断效能最高,根据约登指数最大原则,MA值诊断新生儿败血症合并DIC的最佳临界值为60.65mm,敏感度为70.0%,特异性为91.7%,约登指数为0.62。7.通过ROC分析,TEG指标中只有MA值对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出院时结局具有预测性,ROC-AUC 0.781(95%CI:0.556~1.000)(P<0.05),以57.1mm作为临界值时,对出院结局预测的灵敏度达89.3%,特异性达66.7%。结论:1.相比于传统凝血试验,TEG能够更好地识别新生儿败血症凝血功能障碍的低凝程度,在新生儿败血症凝血功能障碍的早期监测及DIC的诊断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2.TEG能够评估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的功能。3.TEG的MA值能用于新生儿败血症预后的评估。
其他文献
目的了解金昌队列人群脑卒中患病、发病状况,揭示脑卒中高危人群,探讨代谢性疾病与脑卒中发生之间的联系,为人群脑卒中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文研究对象包括金昌队列基线人群47,683人,随访人群32,613人,收集其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生活行为习惯、饮食习惯等)和生理生化指标(身高、体重、血压和血液生化指标等)。通过描述性研究揭示该人群脑卒中的患病、发病状况,并找出脑卒中高危人群;通
目的:探讨晚期早产儿小于胎龄儿(SGA)发生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NICU收治的326例晚期早产儿,小于胎龄儿75例和适于胎龄儿251例。分析两组患儿出生的危险因素、一般情况,住院期间实验室指标、临床合并症、住院时间≥14天患儿的生长情况,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两组患儿宫外生长发育的相关因素。结果:(1)SGA组出生体重低于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定量评估主要空气污染物短期暴露与人群缺血性脑卒中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以中文检索词“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空气污染、颗粒物、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臭氧”等及英文检索词“ischemic stroke、air pollution”等为主题词,系统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常用的中文数据库以及Pub Med、Cochrane library、We
目的:研究过敏性紫癜患儿肾受累的危险因素,评估血液灌流对过敏性紫癜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07月,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儿科住院治疗的初发HSP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肾脏受累分为HSPN组(45例)及HSP组(103例)。然后将HSPN组是否进行过HP治疗分为两个亚组:常规治疗组(33例)仅接受药物治疗,HP组(12例)接受药物及HP治疗。通过临床数据及随访数据收集,分类变量采用
目的分析变异型和重型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的临床特征,探讨重型GBS患者需要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MV)的危险因素,绘制列线图模型预测重型GBS患者MV的风险,以期为变异型和重型GBS患者实现个体化诊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2020年8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住院的339例GBS患者的病例资料。
缺血性脑卒中是世界范围内严重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负担。炎症反应是缺血性脑卒中病理过程中造成神经损伤的重要机制。NLRP3炎症小体是一种由多蛋白复合体组成的细胞内模式识别受体,参与介导一系列的炎症反应,被认为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潜在靶点。长春西汀是长春胺的衍生物,虽已被广泛用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但其分子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其治疗过程中对NLRP3炎症小体的作用仍有待
目的:探讨重度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急性胆红素脑病(acute bilirubin encephalopathy,ABE)的相关临床影响因素,寻找降低ABE发生率的方法,为ABE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利的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重度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血清总胆红素>342μmol/L)患儿的临床相关资料,包括患儿基本情况、伴随疾病、实验室检查指标。根据是否
第一部分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常规超声表现目的 采用常规超声对颈动脉斑块进行检查,研究分析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常规超声表现。方法 观察276例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常规超声特征,包括斑块的位置(颈内、颈外、颈总动脉、颈动脉球部)、长度、厚度、表面情况(光滑、不规则、溃疡)、内部回声(低、等、高、混合回声)和颈动脉的狭窄程度(轻、中、重度)等。根据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或磁共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腰方肌阻滞用于患儿下腹部腹腔镜手术后镇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择期行腹腔镜疝囊和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患儿72例,年龄3~6岁,体重13~24kg,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三组(n=24):0.15%罗哌卡因组(C15组)、0.20%罗哌卡因组(C20组)、0.25%罗哌卡因组(C25组)。于全麻后手术前行双侧超声引导腰方肌阻滞,三组双侧分别注射0.15%、0.20%、0
背景: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急性自限性血管炎,主要累及冠状动脉,是发达国家儿童获得性心脏病最常见的病因。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病原微生物侵入遗传易感儿童,导致其自身免疫功能紊乱而引起KD发病。在KD急性期,免疫系统过度激活,导致内皮功能障碍和受损的血管壁重塑,从而引起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及血栓形成等并发症。但其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未接受规范化治疗的川崎病患儿约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