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肿瘤组织中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the excisison repair cross-complement1,ERCCl)、核苷酸还原酶M1(ribonucleotide reductase subunit M1,RRMl)、Ⅲ类β-微管蛋白(β-class Ⅲ-tubulin,TUBB3)其表达水平,研究其临床意义,从细胞蛋白组织分子角度研究其对于筛选NSCLC患者术后辅助化疗药物,并预测化疗疗效及预后。方法收集2010.5~2011.1安徽省立医院胸外科手术治疗的I-III期NSCLC患者80例的临床病理标本,对其临床特征,病理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免疫组化学方法(S-P法)进行ERCCl、RRMl、β-tubulinⅢ检测,自患者手术后开始随访,末次随访时间为至2013年5月30日,统计化疗有效率,计算中位生存期及2年生存率,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80例NSCLC肿瘤组织中ERCCl、RRMl、β-tubulinⅢ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5.0%、42.5%和52.5%。2、ERCCl、RRMl、β-tubulinⅢ蛋白表达阳性率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3、ERCC1表达阴性的患者化疗有效率(59%),中位生存期(22.4个月)及2年生存率(47.2%)分别均高于ERCC1表达阳性的患者化疗有效率(36.1%),中位生存期(18.6个月)及2年生存率(38.6%),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4、RRM1表达阴性的患者化疗有效率(61.7%),中位生存期(21.6个月)及2年生存率(45.6%)分别均高于RRMl表达阳性的患者患者化疗有效率(39.1%),中位生存期(18.9个月)及2年生存率(38.2%),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5、β-tubulinⅢ表达阴性的患者化疗有效率为52.3%,中位生存期为19.4个月及2年生存率为44.7%,β-tubulinⅢ表达阳性的患者化疗有效率为44.7%,中位生存期为18.1个月及2年生存率为40.4.%,两两相比较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ERCC1可作为使用铂类化疗药的预测的标记物, ERCC1的表达水平的高低在NSCLC患者术后选择化疗药物及判断预后的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2、检测RRMl的表达水平的高低可作为NSCLC患者术后选择吉西他滨化疗药物及判断预后的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