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索应用Mimics软件制作个体化预成型钛网在眶下壁骨折修复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取前瞻性对照临床试验研究,将40例单纯性眶下壁骨折患者分为两组,传统组和预成型组。两组均采用经下睑结膜切口植入钛网修复眶下壁骨折。传统组由术者根据术中所见,完成钛网的弯制;预成型组先完成术前三维CT扫描检查,然后利用Mimics软件对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随后按其形态制作2D骨折缺损图像,并结合术中所见来修剪钛网。40例患者术后均再次行CT检查。应用Mimics软件对患者CT数据进行测量,比较的指标包括:宽差(=术后钛网平均最大宽-术前骨折处平均最大宽),深差(=术后钛网平均最大深-术前骨折处平均最大深),及两种方法术后的平均最大夹角(即CT冠状位钛网与骨折处的最大夹角,以下简称夹角)。评价两种方法修复眶壁骨折的可靠性和精确性。 结果: 对术前术后复查CT进行测量后,传统组及预成型组的宽差分别为(2.22±1.64)mm和(1.01±0.83)mm,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深差分别为(2.00±1.65)mm和(0.80±0.61)mm,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夹角分别为(16.37±6.16)mm和(3.05±2.97)mm,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并发症的观察,术后眼球运动障碍、复视位相、植入物移位、眶内容再次嵌顿等并发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但术后眼睑水肿、复视持续时间两组差异有显著差异,预成型组的钛网与骨折各缘贴合完整,基本达到了眼眶的解剖复位,明显优于传统组。 结论: 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Mimics软件)完成眶壁骨折的修复,既可以使术者术前充分了解骨折形态,又可以大大缩短手术操作时间,降低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更加精准的修复眶下壁骨折,因此本方法适用于临床,改善了手术方式,提高了手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