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1、研究雌激素受体共激活因子3(steroid receptor coactivator-3,SRC-3)在多发性骨髓瘤产生硼替佐米耐药性过程中的作用。2、解析SRC-3在多发性骨髓瘤耐药性中蛋白质修饰和相分离的调控机制。3、验证SRC-3特异性抑制剂SI-2逆转多发性骨髓瘤耐药性的作用和机制方法和结果:1、在以硼替佐米为主治疗方案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SRC-3的表达量水平与临床治疗效果呈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研究雌激素受体共激活因子3(steroid receptor coactivator-3,SRC-3)在多发性骨髓瘤产生硼替佐米耐药性过程中的作用。2、解析SRC-3在多发性骨髓瘤耐药性中蛋白质修饰和相分离的调控机制。3、验证SRC-3特异性抑制剂SI-2逆转多发性骨髓瘤耐药性的作用和机制方法和结果:1、在以硼替佐米为主治疗方案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SRC-3的表达量水平与临床治疗效果呈负相关。通过显微断层扫描、实时荧光定量PCR、随访分析等实验手段,发现在复发/难治性骨髓瘤患者中,有着较高的SRC-3表达,其预后恢复和骨病变恢复都更差,且SRC-3的表达量与患者的染色体t(4;14)异常呈正相关。2、骨髓瘤细胞中SRC-3的表达量水平与其对硼替佐米的敏感性呈负相关。通过免疫印迹和细胞毒实验检测10种骨髓瘤细胞,发现的SRC-3表达量越高的细胞对硼替佐米的敏感性越低。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在骨髓瘤细胞中改变SRC-3的表达水平也能得到同样的结论。利用同位素标记技术鉴定骨髓瘤耐药前后细胞的蛋白质组学变化,分析发现SRC-3在128种升高的蛋白质中。3、SRC-3与NSD2物理上存在相互作用。通过蛋白质谱检技术测骨髓瘤细胞中SRC-3蛋白复合物,发现复合物成分中有NSD2。免疫荧光和邻位连接技术实验发现二者存在共定位。构建SRC-3和NSD2不同的截短体后进行免疫共沉淀,发现SRC-3通过AD2结构域与NSD2的PWWP结构域结合。4、NSD2促进SRC-3蛋白质的稳定性。构建NSD2的突变体,发现NSD2能够通过SET结构域的甲基化酶活功能,促进SRC-3蛋白质的稳定性。5、NSD2促进SRC-3的液-液相分离能力。通过序列分析发现SRC-3具有内在无序区域(为369~1072aa和1085~1424aa区域)。相分离相关实验说明SRC-3具有液-液相分离的特性,其中1085~1424aa刚好包含与NSD2结合的区域AD2(1169~1417aaa)。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改变NSD2的表达水平会影响SRC-3的相分离,增加NSD2的表达后SRC-3的相分离能力增强,反之,减弱。6、硼替佐米耐药型骨髓瘤细胞中SRC-3的相分离更明显。通过免疫荧光实验,发现耐药后的细胞中,SRC-3有更明显的蛋白凝集现象,相分离形成数量更多。7、SI-2能干扰NSD2和SRC-3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影响SRC-3蛋白质的稳定性和相分离能力。通过免疫共沉淀、蛋白质稳定性和相分离相关实验,发现SI-2能够干扰SRC-3和NSD2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SRC-3蛋白质的稳定性下降,相分离能力减弱。8、SI-2能抑制耐药后相关基因的转录。通过转录组测序及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测序,SI-2能使转录起始复合物Pol II受到抑制,并导致染色质的H3K36me2的水平下降,抑制耐药相关基因的表达,包括ABC基因家族、BCL2、CCL4等与耐药和抗凋亡相关的基因以及受SRC-3调控的下游基因CBS、TNC、EGR1和IGF1R等。9、SI-2能增加骨髓瘤细胞对硼替佐米的敏感性,逆转骨髓瘤的耐药。通过免疫印迹实验发现,SI-2能明显抑制SRC-3,增加骨髓瘤细胞对硼替佐米的敏感性,促进细胞凋亡。将SI-2与硼替佐米联合处理NOD.Cg-PrkdcscidIl2rgtm1Wjl/Sz J(NSG)建立的异种移植瘤和骨髓腔内移植小鼠,通过肿瘤体积检测、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和小动物显微断层扫描技术,发现SI-2能够促进硼替佐米抑制肿瘤的生长和增殖,增加肿瘤的细胞凋亡,加速骨破坏的恢复,起到联合治疗的效果,逆转骨髓瘤的耐药。结论:1、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SRC-3的表达量水平与临床治疗效果成负相关,与患者的染色体t(4;14)异常呈正相关。2、细胞水平上SRC-3表达水平与骨髓瘤细胞对硼替佐米的敏感性成负相关。3、分子机制上,SRC-3可以与NSD2直接相互作用,后者促进SRC-3蛋白质的稳定性和相分离,使染色质H3K36me2的水平升高,引起与耐药和抗凋亡相关的基因转录激活,导致耐药。4、SRC-3抑制剂SI-2可以在体内和体外水平上与硼替佐米发挥协同作用,增加骨髓瘤细胞对硼替佐米的敏感性,逆转骨髓瘤的耐药。
其他文献
目的:1.通过回顾性研究,调查分析晋津地区1180例原发性肝癌(PHC)患者的临床特征,系统总结PHC患者的人群分布特点,探讨不同病因、性别、年龄PHC患者之间不同层级的分布,为该地区PHC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线索;2.详细分析PHC患者的生化指标、肿瘤标记物及肝硬度值(LSM)在PHC巴塞罗那(BCLC)不同分期中的差别,为PHC患者早期筛查及评估预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3.运用非条件logi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围绕前期研究中发现的、频发于胶质母细胞瘤的FGFR3-TACC3融合基因,重点探索该融合基因对应融合蛋白的翻译后水平调控机制,寻找针对FGFR3-TACC3融合蛋白的潜在治疗靶点,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线索。本研究首先通过对FGFR3-TACC3蛋白组学数据分析,明确与FGFR3-TACC3融合蛋白相互作用的各类蛋白,筛选其关键互作蛋白;然后通过深入研究FGFR3-TACC3融合蛋
研究目的:含有TUDOR结构域的蛋白质(TDRD)主要负责识别甲基化的赖氨酸、精氨酸残基。“Reader”识别器蛋白对甲基化修饰的赖氨酸、精氨酸组蛋白的识别构成了复杂的基因表达调控网络,涉及多种生物过程,如多能性,分化和肿瘤发生。然而,人们对TDRDs调节异常对乳腺癌发展的认识知之甚少。PHF20L1和PHF20是经典的TDRD,它们拥有相似的结构域。据报道,PHF20识别组蛋白、非组蛋白的甲基化
【研究目的】外泌体是由多种细胞类型分泌的、直径为30-150 nm的微小膜泡,外泌体中富含各种核酸,蛋白质和酶类等。外泌体作为将特定蛋白质或核酸等物质远距离传递的媒介参与了肿瘤的发生发展,包括肿瘤细胞的迁移、侵袭、凋亡、肿瘤的血管形成及免疫抑制等方面。外泌体miRNAs是目前肿瘤研究的前沿热点,越来越多的报道显示,外泌体来源的miRNAs对肿瘤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我们前期的实验研究中发现,
目的:前列腺癌在世界范围内是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生发展涉及到多种机制。最新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在肿瘤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能够被招募到肿瘤部位,成为肿瘤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然而,在前列腺癌的进展过程中,间充质干细胞发挥的作用及具体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因此,本研究旨在明确间充质干细胞在前列腺癌进展过程中对前列腺产生的
前列腺癌是一种常见的多灶性疾病,但现有的诊断方法并不令人满意。大多数肿瘤的恶性潜能较低,但是也有一部分侵袭性很强。目前,影像学不能用来引导组织活检靶向侵袭性的肿瘤,穿刺活检具有一定的漏诊概率,即使对肿瘤组织进行采样,也不知道前列腺中其他部分是否存在更具侵袭性的癌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进行多次穿刺活检。穿刺活检组织通常包含很多形态学正常的前列腺组织,如果肿瘤周边形态学正常组织的变化可以表明肿瘤的
目的: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作为全球范围内男性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其增殖和转移的机制一直是研究热点。而“肿瘤微环境”(Tumour microenvironment,TME)已经被认为在肿瘤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Yes-相关蛋白1(Yes-associated protein 1,YAP1)蛋白在前列腺TME中的作用及机制。具体为前列
目的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是造成器官纤维化的主要原因,也是大多数白内障的常见发病机制。白内障是最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手术治疗可以有效地恢复白内障患者的视力,但后发性白内障(posterior capsular opacification,PCO)等术后并发症可导致患者视力再次下降,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的视觉质量。2’,3’-环核苷酸
目的:尿道致病性大肠杆菌(U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UPEC)是尿道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s,UTIs)的主要致病因素,UPEC引起的UTIs能导致膀胱炎、前列腺炎以及肾盂肾炎。有研究表明,UTIs与膀胱癌(Bladder cancer,BC)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但是,UPEC引起的UTIs参与BC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目前尚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