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民族地区社会质量评价实证研究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bit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质量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人们通过个人能力参与到共同体生活中去,从而获得社会的认可及促进个人的进步。本研究选取西部27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社会质量及其相关理论进行解读,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来构建评价西部民族地区社会质量的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其社会质量情况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聚类分析对各自治州的社会质量特征进行分类,并选取有代表性的人群进行深入访谈,以发现西部民族地区在社会质量发展上存在的不足。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背景信息;第二部分对社会质量理论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对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第三部分对西部民族地区社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设计与评价模型构建,对每一个具体的指标进行解释说明;第四部分为实证分析主体部分,第五部分为政策建议。研究发现,西部民族地区的社会质量发展总体情况较差,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自治州,其社会质量评价水平未必也高,少数民族自治州的教育与社会保障情况得分与社会经济关系相比差距较大,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状况和社会保障还相对落后。西部民族地区的社会信任度高,但对其他民族文化差异的接受程度低,且由于相互交往活动较少,造成了少数民族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偏见,同时少数民族群体融入社会生活的个人能力有待提高。最后根据综合评价结果,提出了提高西部民族地区社会质量状况的意见和建议。
其他文献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本文以理性选择理论、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理论为支撑点,综合运用文献研究、问卷调
银发浪潮被公认为21世纪三大世界性社会问题之一,因此而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能否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休闲是老年人生活中不
对于城乡流动人口或因流动而产生的留守人口,以往的研究过分的偏重于宏观的解释、数理统计以及实践的总体性分析,而忽视了农村流动人口在这一流动事件中个体的微妙体验,即流动个
中国政府于2013年实施“精准扶贫”工程以来,经过各地两年多的实践,“精准扶贫”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即作为贫困治理的重要主体一方——贫困农民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