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1、明确我院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耐药性及各种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外膜通道蛋白OprD2基因存在状况。
2、了解我院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情况及特点,指导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生素,延缓细菌耐药产生、有效预防及控制院内感染。
方法:
1、根据卫生部《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的要求,严格无菌操作,用羊血培养基对临床送检标本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用VITEK-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鉴定菌种。
2、对我院2012年07月-2012年12月临床分离的69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纯化后,采用VITEK-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和K-B法测定其对氨苄西林等25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3、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法检测19种铜绿假单胞菌相关耐药基因。
4、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基因的PCR扩增产物进行了测序,并将测序结果与GenBank登录的结果进行比对。
结果:
1、69株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呋喃妥因、妥布霉素、复方新诺明、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他啶、亚胺培南、哌拉西林、氨曲南、头孢唑林、头孢吡肟、左氧氟沙星、美罗培南、头孢哌酮、头孢替坦、头孢曲松、米诺环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常规用量)、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呋辛脂、头孢呋辛钠、比阿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11.6%、98.6%、31.9%、43.5%、97.1%、43.5%、98.6%、97.1%、20.3%、31.9%,24.6%,36.2%、98.6%、21.7%、24.6%、34.6%、43.5%、95.7%、95.7%,52.2%、17.4%、17.4%、98.6%、98.6%、42.0%。
2、69株铜绿假单胞菌中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TEM、TEM-1、SHV、PER, VEB, GES、OXA-1、OXA-2、OXA-10、CTX-M-1、CTX-M-3、CTX-M-9的检出率分别为15.9%、10.1%、7.2%、2.9%、1.4%、2.9%、31.9%、15.9%、14.5%、23.2%、8.7%、7.2%。
3、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VIM、IMP、SIM、SPM、GIM的检出率分别是26.1%、18.8%、0.0%、7.2%、0.0%。
4、质粒AmpC酶基因DHA的检出率是10.1%。
5、膜孔蛋白OprD2基因的缺失率为46.4%。
6、DHA、TEM、TEM-1和PER等4个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与Genebank中参比基因序列同源性均为100%,未发现基因变异现象。
结论:
1、本院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唑林(98.6%)、头孢呋辛脂(98.6%)、头孢呋辛钠(98.6%),氨苄西林(98.6%)、复方新诺明(98.6%)等抗生素有很高的耐药率。
2、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检出率比较高(78.3%),阳性率最高的几种是:OXA-1(31.9%)、VIM(26.1%)、CTX-M-1(23.2%);OprD2基因缺失率高(46.4%)。提示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多重耐药可能是由多种耐药基因共同控制的,该菌具有复杂的耐药机制。
3、DHA、TEM、TEM-1和PER等4个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与Genebank中参比基因序列同源性均为100%,未发现基因变异现象。
4、应进一步加强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监测及耐药基因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针对本院乃至本地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制定更科学的治疗方案,防止耐药菌株播散,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提高我院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临床治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