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 的]探讨T1期浸润性腺癌不同病理亚型的临床特征有无差异,并分析伴有微乳头结构肺腺癌的相关危险因素,从而筛选出具有鉴别意义的指标。[方 法]选取自2015年4月至2018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胸外科收治的96例T1期浸润性肺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肺肿瘤组织学分类标准,把浸润性肺腺癌分为贴壁型组、腺泡型组、乳头型组、实性型组及微乳头型组五个组,根据浸润性肺腺癌是否伴有微乳头结构(micropapillary pattern,MPP),将其分为MPP阳性组和MPP阴性组。通过对明确病理性质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病灶位置、病灶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病灶实性成分比例、MSCT扫描征象(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空气支气管征、血管集束征)、肿瘤标志物(CEA)、凝血指标(PLT、FIB、D-D、FDP)进行单因素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和秩和检验对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MPP分组中有统计学意义征象的频数,绘制R0C曲线。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伴有MPP的相关危险因素。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 果]1.五种主要病理亚型临床特征的比较:96例患者中,男性患者53名,女性患者43名,年龄范围30~79岁,平均年龄58.08±1.97岁。其中贴壁型7例,腺泡型44例,乳头型16例,实性型23例,微乳头型6例。年龄、性别、吸烟史、病灶位置、病灶大小在五种病理亚型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情况及病灶实性成分比例在不同病理分级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级组比1级组和2级组更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1级组病灶实性成分比例小于2级组和3级组。淋巴结转移情况及病灶实性成分比例与病理分级呈正相关关系,组织级别越高的肺腺癌,病灶实性成分比例越大,越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毛刺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CEA、PLT及FDP阳性检出率在五种病理亚型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叶征、空气支气管征、FIB、D-D阳性检出率在五种病理亚型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性型分叶征出现率高于乳头型和贴壁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腺泡型空气支气管征出现率低于实性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微乳头型FIB阳性检出率与实性型基本相同,且微乳头型FIB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病理亚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微乳头型D-D 阳性检出率高于腺泡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2.MPP阴性组与MPP 阳性组比较:96例患者中,MPP 阳性组21例和MPP阴性组75例。分叶征、空气支气管征、CEA、FIB、D-D阳性检出率五种征象在MPP分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MPP 阳性组均要高于MPP阴性组。ROC曲线显示出现3个以上恶性征象时,病灶伴MPP的可能性较大。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EA(0R=4.246,P=0.033)、FIB(0R=6.690,P=0.005)、D-D(0R=6.915,P=0.004)是伴有MPP的相关危险因素。[结 论]1.T1期浸润性肺腺癌不同病理亚型间临床特征存在一定差异。组织学级别越高的肺腺癌,临床特征中恶性征象的检出率越高,病灶实性成分比例越大,越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2.T1期浸润性肺腺癌中,对怀疑伴有MPP的结节,当结节恶性征象≥3个的时候,结节伴有MPP的可能性较大。CEA、FIB、D-D是伴有MPP的相关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