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盐突变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相关酶活力及风味品质的影响

来源 :青岛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zip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又称南美白对虾,原产于中南美太平洋海岸水域。1988年引入我国,繁育技术突破后养殖发展迅速,养殖面积和产量一直居于我国对虾养殖的首位。该虾具有广泛的耐盐性,可在几乎纯淡水至盐度78的的水体中存活。我国沿海或西北地区存在着大面积的高盐水体,经过生产实践摸索及试验研究表明这些水域可以进行凡纳滨对虾养殖。盐度是易变化的水质因子之一,在不同的养殖环境中,水体盐度会因为气候和季节的影响发生变化。盐度变化会影响甲壳动物的蜕皮、生长、及生理生化等指标。高盐条件下的盐度突变对凡纳滨对虾的影响国内外缺乏相关的研究报道,本实验旨在探讨高盐突变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及相关酶活力的影响以及高盐对凡纳滨对虾风味品质的影响,以期为高盐凡纳滨对虾养殖提供生产依据,丰富对虾逆境生物学的研究。
  1高盐突变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及相关酶活力的影响
  为模拟夏季水分蒸发水体盐度快速升高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性能及理化调节的影响,试验设置盐度从30突变至35、40、45、50、55及60,以盐度30为对照,突变盐度下养殖28d,每7d检测凡纳滨对虾的存活率、相对增重率、体长增长率,试验结束时检测血清Na+/K+-ATP酶、总ATP酶、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结果表明,高盐突变显著抑制凡纳滨对虾的存活率和相对增重率(P<0.05),随着突变盐度的升高,凡纳滨对虾的相对增重率逐渐降低,60盐度组仅为对照组的15.53%。盐度突变至50后,凡纳滨对虾存活率显著下降。随着高盐突变幅度的增加,Na+/K+-ATP酶和ACP酶活力受到显著影响(P<0.05),其中Na+/K+-ATP酶活力逐渐上升,盐度突变至60盐度最高;ACP酶表现为先上升再下降的单峰变化趋势。总ATP酶、SOD酶、AKP酶变化不显著(P>0.05)。结果说明,高盐突变幅度越大,凡纳滨对虾存活率越低、生长越缓慢,Na+/K+-ATP酶活力升高,渗透调节能力增强,ACP酶活力升高,说明高盐突变能激发凡纳滨对虾机体代谢活力。
  2高盐骤降对凡纳滨对虾渗透、代谢及免疫相关酶活力的影响
  为探讨盐田高盐骤降对凡纳滨对虾渗透、代谢及免疫相关酶活力的影响,实验设置54、52、48三个盐度梯度,将凡纳滨对虾从暂养盐度56水体中直接转入54、52、48盐度水体中,检测血清ATP酶(包括Na+/K+-ATPase酶和总ATP酶)、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结果表明:在盐度骤降后,三个骤降组的ATP酶、SOD酶、ACP酶和AKP酶活力随着时间的延续,均发生显著变化(P<0.05)。T-ATPase和Na+/K+-ATPase活力呈现单峰曲线变化,出现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SOD活力出现双峰曲线变化,峰值出现在骤降后6h和24h;ACP活力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各盐度骤降组的AKP活力在1-18h内缓慢上升,18h时出现峰值后酶活力迅速降低。高盐骤降对凡纳滨对虾ATP酶、SOD酶、ACP和AKP酶活力的影响明显,说明渗透调节、代谢和免疫相关酶活力对高盐骤降反应敏感。
  3高盐养殖凡纳滨对虾的风味品质分析
  为分析高盐养殖凡纳滨对虾的风味品质特征,试验以高盐(58)与低盐(22)水体养殖的凡纳滨对虾为试验材料,通过质地物性分析、氨基酸分析、胶原蛋白测定、虾青素测定等方法,分析生鲜样品和煮熟样品的质地物性、氨基酸含量、胶原蛋白含量、虾青素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高盐虾生样的硬度、咀嚼性、内聚性均显著高于低盐虾(P<0.05),在胶着性、粘性指标上,高盐虾高于低盐虾,但未显著不差异;熟样相比,在咀嚼性、胶着性、内聚性三个方面,高盐虾显著高于低盐虾(P<0.05),弹性方面虽然高盐虾高于低盐虾,但显著不差异,硬度和粘性方面,两者差异不显著。低盐虾的游离氨基酸总量(TFAA)高于高盐虾,但煮熟后,高盐虾的游离氨基酸总量(TFAA)高于低盐虾。经检测虾肉中含量较高的是苏氨酸、甘氨酸、精氨酸、脯氨酸。生样中,在15种游离氨基酸中,高盐虾甘氨酸、精氨酸含量高于低盐虾。煮熟后,高盐虾除甘氨酸、精氨酸外,丙氨酸、脯氨酸含量也高于低盐虾。高盐虾的胶原蛋白含量,不论是可溶性还是不溶性胶原蛋白,都高于低盐虾。无论是高盐还是低盐虾,煮熟后的虾青素含量均高于生虾肉,而且高盐虾生样虾青素含量高于低盐虾(P<0.05)。
其他文献
湿地是在水陆相互作用下形成的特殊生态系统,它在调节流域气候和水文、降解环境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区域生态平衡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原湿地是发育在我国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的一种特殊湿地类型,其生态建设和修复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关系到下游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健康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高原湿地的保护是构建西南生态安全屏障重大战略中的首要任务。鉴于以往湿地生物多样性评估研究不
黄土高原地区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之后,近地表特征发生剧烈变化,植物覆盖度显著增加,植物代谢产生的枯落物也随之增加。而枯落物在泥沙搬运、沉积和雨滴击溅过程中可混入表层土壤,改善土壤结构,进而影响土壤侵蚀过程。本文通过收集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典型草地枯落物(白羊草、铁杆蒿、狗尾草、茵陈蒿),将其混入土壤后置于6组坡度-流量组合下(10o-1 L s-1、10o-2 L s-1、15o-2 L s-1、20
学位
坡耕地是一种重要的耕地资源,尤其是在山区和丘陵地区,农业生产很大程度上依赖坡耕地。与普通耕地相比,坡耕地通常具有坡度大、土地瘠薄、难以灌溉和管理等缺点,且极易受到土壤侵蚀的威胁。地表状况是影响坡耕地土壤侵蚀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田间作物种类、有无土壤结皮、地表高低起伏等均属于地表状况的范畴。目前人们对田间作物、土壤结皮、地表糙度等地表状况单因子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已经很清楚,但是对地表状况单因子的不同
学位
耕作是农业活动中的一种主要方式。它造成地表高低起伏,直接参与到土壤侵蚀过程之中。故本研究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取黄土坡耕地普遍采用的等高条播、等高点种、人工锄耕、等高犁耕四种耕作措施形成的地表糙度为研究对象,以平整坡作为对照,采用室外径流小区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的方法,观测不同耕作措施下降雨前后地表糙度的变化特征,分析地表糙度与坡面产流产沙、细沟侵蚀形态分布以及细沟侵蚀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等。
学位
森林动态预测与生长收获模型研究中,来自非控制条件下部分观测过程的信息往往需要作为统计推断的基础,诸多不可控的环境或机理因素都会导致森林调查数据与林分动态预测之间形成复杂的信息交互体系,并最终使得模型模拟与生态学推论的可靠性无法被量化评价。本研究基于贝叶斯框架下的模型构建方法将模型校正和预测中的所有要素以概率分布的方式进行处理,从而兼顾不同数据源所具有的不同观测误差和外部环境因素的随机效应,既对模型
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是重要的国际检疫害虫,对我国农林业经济和生态系统造成极大的威胁。目前,针对美国白蛾的防治主要以化学农药防治方法为主。虽然这些努力在一定程度上阶段性地控制了害虫的种群密度,但是长时间使用会对环境、生态以及养蚕业和养蜂业等造成巨大的影响。因此,对美国白蛾的防治亟需环境友好和物种特异的新方法。昆虫种群遗传调控是理想的新一代生物防治方法,而对于美国白蛾遗传调控的
学位
土壤盐渍化作为世界环境难题之一,严重制约着农林业的发展。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是盐碱地的造林树种之一,其耐盐性机制的研究对盐碱地的改良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对刺槐耐盐性机制的研究多集中于生理、生化及相关基因的表达等方面,其耐盐性机制仍需要深入探讨。本文于我国北方四个盐渍化地区(内蒙古自治区
学位
为了获得具有替代抗生素潜力的益生菌,本研究从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肠道中分离得到一株产酸型菌株(HY2),对分离的菌株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病原菌抑菌实验及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证实,经16srDNA技术鉴定,该菌株与肠系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 mesenteroide)具有高的同源性,同时,经过抑菌实验确定该菌株为抑菌型乳酸菌,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肠系膜明串珠
学位
本文为了探究灵芝多糖在饲料中添加的最适添加量以及灵芝多糖、猴头菇多糖、牛樟芝多糖作为免疫增强剂的可行性,以凡纳滨对虾为研究对象,将不同浓度的灵芝多糖提取液添加到饲料中,研究添加不同梯度灵芝多糖饲料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肌肉常规成分、血清非特异免疫酶活的影响,确定凡纳滨对虾饲料中灵芝多糖提取液作的最适宜添加量,以及在饲料中分别添加适宜浓度的灵芝多糖、猴头菇多糖、牛樟芝多糖研究这几种多糖对凡纳滨对虾生
许氏平鮋(Sebastes schlegelii)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海水养殖鱼类,主要养殖区域包括中国,韩国和日本。近年来,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许氏平鮋的病害也日益严重。但是,许氏平鮋应对病原感染的免疫机制研究却非常有限,这严重阻碍了其病害防治的研究进程。基于此,本论文深入研究了许氏平鮋C型凝集素SsCTL4基因和补体组份SsC1qDC基因的结构、表达特征及生物学功能。  C型凝集素(CTL)作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