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当前,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社会对养生的需求越来越高,然而,养生的研究集中在对某一具体问题的突破,缺乏对中医衰老认识等学科基础问题的系统架构,中医养生学科的结构急待充实。因此,本研究立足于基础,立足于五脏,对中医古籍进行系统分析,目的在于全面搜集、整理中医古籍对衰老的阐述;分析古籍对衰老概念、五脏衰老时间、五脏衰老机理、各脏衰老表现等的规律性认识;从五脏为本的角度,构建中医衰老学说。本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五脏为本的中医衰老学说的构建,有利于夯实中医养生学的学科基础,完善学科结构,并为中医学框架内的衰老评价提供理论支持。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整理与分析归纳法,以“衰”、“老”等为关键词,对电子版古籍文献进行检索,并录入电脑,生成检索条文,然后逐条浏览,分析其与人体衰老规律的相关性,剔除对因病而致气血阴阳衰退的条文论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衰老与人五脏的关联,最后以五脏为本,构建中医衰老学说。结果:①以“衰”字检索,共得条文12359篇;以“老”字检索,共得文献条文13866篇。逐条阅读并排除因病而致“虚衰”、“老人”、“老阳”等与本研究无关条文后,实得条文154条;②将条文与纸质文献校对修正后,加以著录,并进行分析,从五脏为本的角度,厘清了中医衰老定义、五脏衰老机理、五脏衰老表现、五脏衰老时间、各脏衰老规律等中医衰老学说关键性问题,构建了中医衰老学说。结论:以五脏为本的中医衰老学说包含中医衰老定义、五脏衰老机理、五脏衰老表现、五脏衰老时间、各脏衰老规律等具体内容,其中,中医衰老可定义为“人在跨过盛壮期之后,直至死亡,根源于五脏衰退,而必然经历的规律性机能退化的生命过程”;衰老起于30-40岁,始于肾精亏虚,其机理与五脏均有关联,而与脾、肾关系最为密切;五脏衰老各有自身特殊表现,并据此整理出五脏衰老时间与表现对应表。综合这些内容,就形成了五脏为本的中医衰老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