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为本的中医衰老学说研究

来源 :成都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12次 | 上传用户:songlyan1823206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当前,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社会对养生的需求越来越高,然而,养生的研究集中在对某一具体问题的突破,缺乏对中医衰老认识等学科基础问题的系统架构,中医养生学科的结构急待充实。因此,本研究立足于基础,立足于五脏,对中医古籍进行系统分析,目的在于全面搜集、整理中医古籍对衰老的阐述;分析古籍对衰老概念、五脏衰老时间、五脏衰老机理、各脏衰老表现等的规律性认识;从五脏为本的角度,构建中医衰老学说。本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五脏为本的中医衰老学说的构建,有利于夯实中医养生学的学科基础,完善学科结构,并为中医学框架内的衰老评价提供理论支持。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整理与分析归纳法,以“衰”、“老”等为关键词,对电子版古籍文献进行检索,并录入电脑,生成检索条文,然后逐条浏览,分析其与人体衰老规律的相关性,剔除对因病而致气血阴阳衰退的条文论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衰老与人五脏的关联,最后以五脏为本,构建中医衰老学说。结果:①以“衰”字检索,共得条文12359篇;以“老”字检索,共得文献条文13866篇。逐条阅读并排除因病而致“虚衰”、“老人”、“老阳”等与本研究无关条文后,实得条文154条;②将条文与纸质文献校对修正后,加以著录,并进行分析,从五脏为本的角度,厘清了中医衰老定义、五脏衰老机理、五脏衰老表现、五脏衰老时间、各脏衰老规律等中医衰老学说关键性问题,构建了中医衰老学说。结论:以五脏为本的中医衰老学说包含中医衰老定义、五脏衰老机理、五脏衰老表现、五脏衰老时间、各脏衰老规律等具体内容,其中,中医衰老可定义为“人在跨过盛壮期之后,直至死亡,根源于五脏衰退,而必然经历的规律性机能退化的生命过程”;衰老起于30-40岁,始于肾精亏虚,其机理与五脏均有关联,而与脾、肾关系最为密切;五脏衰老各有自身特殊表现,并据此整理出五脏衰老时间与表现对应表。综合这些内容,就形成了五脏为本的中医衰老学说。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食管鱼刺异物的相关危险因素,尽量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方法:纳入在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治的食管鱼刺异物患者76例,分析其并发症发生的情况,并从患者、鱼刺、鱼刺和食
随着我国住房制度的改革,经济适用房和商品住宅发展迅猛,现住宅楼面多为现浇结构,钢筋混凝土强度等级也不断提高,现浇板出现裂缝的机率增大。住宅楼现浇板裂缝问题成为居民住
利用数字化仪器对传统影响难溶物溶解度的因素实验进行了有效改进,加深学生对影响难溶物溶解度的几个因素的认知和理解。通过对比传统实验与数字化实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在反应温度为50~80℃,硫酸初始质量分数为10%~20%,铁皮与硫酸的物质的量比为1.5~3.0的范围内对硫酸亚铁制备反应动力学进行了考察。建立了动力学模型,根据测定的多组动力学数
目的:建立携载钙黄绿素的胆固醇琥珀酸酯三羟基氨基甲烷盐囊泡包封率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超滤法分离囊泡与钙黄绿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钙黄绿素的含量,检测波长为484nm,计
目的:观察黄芪建中汤配合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8年4月本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10例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在测绘工作中,宗地数据一般为dwg格式,要实现数据入库必须对原数据进行处理,即在原数据中宗地属性的扩展数据存储在宗地内的直线中,要将宗地属性与宗地边界线一起入库并解决
【正】 《考古》1980年6期刊载的《河南登封告城发现战国陶量》一文(下作《陶量》),其中将战国时各国容量列表进行比较,可能因种种原因,致使表中错误较多。我们曾参加由中国
近红外光谱是一种弱吸收谱,在测量分析过程中容易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不仅包括外界因素,而且包括与样本自身性质特征密切相关的干扰因素。此外,还需要克服由于人体的复杂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