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河北省疾病监测系统(DSP)监测点居民近五年的死因进行分析,了解河北省居民死因状况和流行病学特征,为疾病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根据《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项目方案》,兼顾城乡比例、地理分布、人口比例以及经济发展的差异,进行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最终抽取我省唐山市开平区、迁西县、秦皇岛市海港区、邯郸市武安市、磁县、张家口市桥东区、宣化县、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共八个监测点。 河北省八个全国疾病监测系统(DSP)监测点对死亡人员的死亡原因进行追踪记录,死因分类按照ICD-10《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要求统一进行死因编码和报告,填入统一的死亡信息登记表,录入至全国网络直报得到人群死因相关的信息列表。2008-2012年河北省内八个DSP监测点上报87456例死亡人员。本论文采用上述上报信息,对各死因分类的死亡率、死因分类顺位、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性别间的主要死亡原因进行了统计学分析。 结果: 1.河北省死因监测点2008-2012年监测报告共死亡87456例,其中男性52671例,女性34785例,男女性别比为1.51∶1。五年共检测人口1829.71万,五年平均死亡率为477.98/10万,男性五年平均死亡率为562.1/10万,女性五年平均死亡率为389.67/10万。 2.我省死亡原因以慢性病为主,占全部死亡病例的89.68%,其次为损伤和中毒原因。 3.在总体分类致死原因中循环系统疾病、肿瘤、损伤和中毒原因、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和营养代谢疾病,其全死因构成比分别为52.00%、25.07%、9.34%、6.28%和1.50%,合计94.19%。男性死亡情况在分类致死原因中循环系统疾病、肿瘤、损伤和中毒原因、呼吸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分别占死因构成的48.07%、27.12%、11.97%、6.17%和1.38%,合计94.71%。女性死亡情况在分类死亡原因中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原因、内分泌和营养代谢疾病,分别占死因构成的57.96%、21.95%、6.46%、5.36%和2.14%,合计93.87%。男性与女性不同分类死因构成分布之间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x2=1963.183,P<0.001)。 4.从新生儿开始至10岁间死亡人数随年龄增加而减少,10岁后随年龄增加死亡人数也随之增加,75-79年龄段死亡人数达到高峰。男性与女性五年平均死亡率随年龄的增加而上升,60岁以后上升幅度加剧,85岁以上人群五年平均死亡率最高。 不同年龄段的主要死因不同。婴幼儿主要由于先天性疾病死亡。5-39岁以机动车辆引起的交通事故死亡率最高。40-69岁人群以恶性肿瘤为主要死亡原因。70岁以上人群以心脑血管病为最主要死亡原因。 5.五年间具体死因的动态变化中逐年上升的有循环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原因。逐年下降的有传染病、精神障碍、神经系统疾病、妊娠分娩和产褥期并发症。其他的死因变化趋势不明显。 循环系统疾病五年平均死亡率和构成比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递增;损伤和中毒原因作为重要的死亡原因其中以交通事故引起的死亡最为严重,占伤害致死的一半以上。 结论: 1.我省居民死亡原因以慢性病为主,占全部死亡病例的3/4以上。其中以循环系统疾病为首,且呈逐年递增趋势;其次为肿瘤、损伤和中毒原因(其中以交通事故引起的死亡为主)、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和营养代谢疾病。 2.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男性死亡率以循环系统疾病为首,其次为肿瘤、损伤和中毒原因、呼吸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女性死亡率以循环系统疾病为首,其次为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原因、内分泌和营养代谢疾病。 3.居民死亡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逐年上升趋势,60岁以后上升幅度加大。 4.不同年龄段主要死因不同,婴幼儿主要由于先天性疾病致死;10-39岁以机动车辆引起的交通事故死亡率最高,其次为肿瘤、心脑血管疾病;40-70岁中年人的死因以恶性肿瘤为第一位,其次为心脑血管疾病和交通事故;7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以心脑血管病为主要致死原因,其次为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