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急诊医学科上消化道出血(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UGB)的危险因素及对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进行危险度评估。方法:进行回顾性研究,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急诊医学科首诊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40例,包括121例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性别、病因、诱因、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便常规+潜血、住院天数等,按年龄分为青、中、老3组,分析上消化道出血的影响因素。统计患者的收缩压、脉搏、黑便、晕厥、肝脏疾病、心力衰竭、血尿素氮、血红蛋白[1],比较各临床指标,采用Blatchford评分系统对患者行危险度评估。统计学处理:收集的数据通过SPSS21.0统计工具进行处理。卡方检验方法适用于定性资料,LSD法做均数两两比较,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年龄与性别老年组发病最高,占45.0%,其次为中年组占32.9%,青年组较少,占22.1%。性别构成比:男:女=2.8:1。(2)病因确诊为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共140例,消化性溃疡、急性胃粘膜病变、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消化道肿瘤是其常见的病因,占81.43%,最常见的是消化性溃疡,以十二指肠溃疡为主。第二位和第三位病因中,青年组是急性胃粘膜病变、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中年组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消化道肿瘤;老年组是急性胃粘膜病变、消化道肿瘤。(3)诱因饮食不当为青、中年组上消化出血的首位诱因,服阿司匹林为老年组上消化道出血的首位诱因。(4)临床表现黑便和呕血同时出现的情况最多,占33.6%;其次为黑便,占30.7%;呕血较少,占12.1%。(5)住院天数住院天数7-14天的居多,占55.0%;小于7天的次之;大于14天占的比例相对少,其中老年组(25.8%)占最多,中年组(25.5%)次之,青年组(3.3%)最少。(6)患病季节在这14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患病季节在冬季的患者有59例,占患者总数的42.1%;患病季节在秋季的患者有37例,占患者总数的26.4%;患病季节在夏季的患者有28例,占患者总数的20.0%;患病季节在春季的患者有16例,占患者总数的11.4%。(7)Blatchford评分121例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青年组低危7例,中高危20例;中年组低危5例,中高危31例;老年组低危10例,中高危48例。有99位患者属于中高危组,低危组中0分的有3例。对再出血的评估,GBS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3(95%CI0.54-0.82,p<0.05),提示GBS对再出血的独立预测能力较理想。结论:1.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存在性别差异,男性明显多于女性。2.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组成不同,青、中、老3组患者中主要的病因均是消化性溃疡,以十二指肠溃疡为主。然而第二、三位病因中,青年组患者是急性胃粘膜病变、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中年组患者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消化道肿瘤;老年组患者是急性胃粘膜病变、消化道肿瘤。3.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有季节性特点,以冬季发病率高。4.Blatchford评分适用于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再出血风险的评估,GBS对再出血的预测能力较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