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帮助青少年树立恰当的职业期望是青少年社会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背景下,城乡青少年在各方面都存在显著差距,农村青少年在接受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树立的职业期望呈现何种特征,家庭、学校和同辈群体又是如何形塑其职业期望的。基于此,本研究从文化资本的理论视角出发,对上海Z职业技术学校的20名15-18岁之间的职高一年级的青少年展开深度访谈。通过理论研究,了解其职业期望的基本情况,深入探索家庭、学校、同辈群体这三个微观系统对青少年职业期望的影响。以此为基础,提出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在改善农村青少年文化资本不足的建议。研究发现城乡青少年的职业期望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在职业期望类型上呈现出多样性与单一性的特征,在职业期望认知上呈现出清晰性与模糊性的特征,在职业期望准备计划上呈现出具体性与笼统性的特征,在职业期望动机上呈现出兴趣性与工具性的特征。通过深入探究,发现造成二者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文化资本的拥有量、知识范围和获取职业信息的渠道存在不同。基于此,笔者从家庭、学校、同辈群体这三个青少年接触最频繁的微观系统着手,分析得出家庭作为逻辑起点,父母的言行举止、生活方式等惯习会潜移默化地感染青少年,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职业也直接决定了青少年可获得的文化资本数量和类型,以上形塑了城市青少年兴趣取向的职业期望动机和农村青少年实用取向的职业期望动机。学校作为空间结构,带有阶级烙印的班干部选拔,偏精密性的教学语言,复杂的课程内容都促使农村青少年将重点放在学习上,将好好学习纳入职业期望的准备计划之中相联系,以上形塑了农村青少年笼统性的职业期望准备计划。同辈群体作为重要他人,由于身份隔阂导致二者难以有深入的互动,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信息不对称和信息滞后限制了农村青少年对更多职业的了解和探索,以上形塑了城市青少年多样的职业期望类型,农村青少年单一的职业期望类型和模糊性的职业认知。基于以上发现,笔者提出了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在改善农村青少年文化资本不足的建议,主要内容包括:在家庭层面搭建社会工作服务平台,弥补期职业教育短板;在学校层面链接企业、等多方资源,拓展学校职业教育形式;在同辈群体层面开展成长互助小组,疏通城市和农村青少年之间的信息交流渠道;在个人层面通过个案工作方法开展增强农村青少年自我效能的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