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Ⅰ-Ⅱ复合型裂缝起裂准则的试验研究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lyw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混凝土是一种多项复合材料,其破坏和断裂机理非常复杂。实际结构中的裂纹通常是处于组合应力场作用下,使得裂纹尖端附近的应力场不是单纯的Ⅰ型、Ⅱ型或Ⅲ型,而是Ⅰ、Ⅱ型甚至Ⅰ、Ⅱ、Ⅲ型同时存在,这种裂纹称为复合型裂纹。实际工程中,复合型裂纹大量存在,其中又以Ⅰ-Ⅱ复合型裂纹最常见,因此复合型裂纹的扩展过程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本文采用10000KN的压力实验机,分别对尺寸为900×200×200mm,1300×300×200mm,1700×400×200mm,2100×500×200mm和2500×600×200mm,初始缝高比为0.2的五种四点剪切梁试件进行了混凝土Ⅰ-Ⅱ复合型断裂试验。试验过程中,采用德国进口IMC数据采集系统采集荷载、裂缝口滑动位移(CMSD)值、及测量点应变;采用4个测量范围分别为0~1000kN、0~300kN、0~100kN、0~50kN的BLR-1型荷载传感器测量荷载;采用夹式引伸仪测量裂缝口滑动位移CMSD;用长为5cm和1cm的胶基应变片(采用半桥方式连接)测量试件的起裂荷载,并观测裂缝的走向及裂缝尖端的大致位置。 由于荷载点的挠度δ<,1>、δ<,2>、以及裂缝嘴的滑动位移CMSD是分析混凝土断裂特性的重要参数。本试验通过在试件侧面设置角钢连杆固定位移计,从而在变形δ<,1>、δ<,2>、测量中消除了因支座变形、扭转带来的误差。 根据试验中记录的数据,计算起裂状态下的裂缝尖端应力强度因子,测量起裂角及裂缝扩展轨迹,发现对于Ⅰ-Ⅱ复合型断裂,混凝土裂缝在失稳破坏前,存在着较大的宏观裂缝稳定扩展过程。随着K<,Ⅰ>/K<,Ⅱ>比值的减小,起裂角增大;对于尺寸较大试件(L500,L600)系列,当K<,Ⅰ>/K<,Ⅱ>比值大于2时,起裂角的变化较为平缓。 通过对比分析最大周向正应力准则、比应变能准则和最大拉应变准则,发现试件存在尺寸效应,且K<,Ⅰ>/K<,Ⅱ>较大时,起裂角与最大周向正应力准则、比应变能准则和最大拉应变准则的曲线较接近。随着K<,Ⅰ>/K<,Ⅱ>的减小,起裂角逐渐偏离最大周向正应力准则、比应变能准则和最大拉应变准则的曲线。 在分析混凝土结构的Ⅰ-Ⅱ复合型裂纹的稳定性时,需要有一个复合型裂纹的断裂准则。而实际测的实验数据和最大周向正应力准则、比应变能准则和最大拉应变准则这三种理论还存在一定偏差,说明混凝土有自己的断裂机理,需要以后一步探讨研究。
其他文献
岩质边坡在山区高等级公路建设中十分常见,在自然作用力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岩质边坡会进行平衡状态的调整,稳定状态也会发生相应改变。目前,公路岩质边坡的监测,并没有考虑
美国洛杉矶、日本神户、台湾集集等大地震中,一些按照现有抗震规范设计的现代桥梁震害仍然十分突出,表明这类新兴的现代化工程结构的抗震设计理论和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改
  本文通过对大长细比的箱形墩和双柱墩模型进行拟静力试验,研究了它们在墩顶水平循环荷载下的延性抗震性能,论文还采用IDA分析,研究了高阶振型对高墩延性抗震性能的影响。 
建筑结构的开裂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关注的课题之一。随着《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的颁布和实施,HRB400(新Ⅲ级钢)钢筋已经作为主导钢筋推广并
500MPa级钢筋是指强度标准值为500MPa的带肋钢筋,是一种强度高、延性好的新型钢筋。在国外,强度为500MPa的钢筋已得到广泛应用,而我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中尚未
方钢管混凝土钢框架结构由于具有综合经济效益好、强度高、延性好、抗震性能优越、施工周期短等优点,其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我国对方钢管混凝土柱-工字钢梁节点的理论和试验研究
结构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设计、施工、使用或环境等方而的原因,往往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损伤,影响结构的受力性能。一旦结构发生损伤,将造成结构刚度和固有频率等特性的变化,进而导致结
碳纤维加固混凝土结构与其它加固技术相比,有着轻质、耐腐、高强及施工便利等优势,因此在加固领域得到大量应用。但相对于钢筋混凝土等耐火材料,碳纤维材料的耐火性能极差,其
中国是世界上黄土面积最大、厚度最厚、地貌地域最复杂的国家之一,其分布面积达64万km,约占我国陆地面积的6.6%。南北地震带北段以及汾渭、祁连等地震带都展布在黄土高原及其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