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的研究以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当乡村的发展不再是单纯地回归传统,或者对城市模式的照搬,如何充分利用内在和外在资源,拥抱现代技术发展,建造一个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乡村人居环境成为当下复杂而急迫的问题。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化落实和2019年第16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关注和农村的改革发展又有了更加具体的发力点。“补齐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短板”、“激发农村公共活力”等指导意见标志着乡村建设从美丽乡村的外部形象建设更聚焦到乡村人居环境和公共生活的层面。乡村公共空间,作为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骨架、产业升级转型的依托、公共关系的空间载体,是乡村振兴发展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当下乡村公共空间建设时因建设时间短、辐射面较大,出现了诸如分布不均、尺度不当、形象简单模仿城市、在地文化缺失、活动策划单一等问题,不仅无法实现其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职能,还影响了乡村文脉的延续和村民人居环境质量的提升。本研究基于对乡村公共空间发展的研究和乡村公共空间塑造案例的反思和借鉴,关注在新时代下,乡村公共空间的塑造如何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如何找到适应乡村自身现状、满足村落内部和外部介入的公共需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经过对传统乡村公共空间案例的分类研究归纳空间类型,提出了乡村复合公共空间的设计策略,并结合国内外当代乡村公共空间实践案例,阐释从空间复合和功能复合的角度解决乡村公共空间塑造中与乡村本底环境适应的问题。结合夏木塘村乡村振兴中乡建学院改造的实际项目,着眼于乡村公共空间的整合与重塑,探讨在多维度介入的乡村振兴过程中如何满足村落内生和外部介入的公共活动需求,反思建筑师介入乡村更新的职责和角色定位,寻找适应以夏木塘村为代表的我国大量普通乡村的公共空间塑造的介入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