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日益复杂和研究的不断深化,学生幸福感问题越来越得到教育者们的重视。学生的幸福感与学校的文化背景、学科特色以及学校的服务面密切相关。本研究以农林院校为样本,积极关注和研究大学生的幸福感,这对提高学生的归属感,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研究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样本,采用Diener等人编制的主观幸福感量表,运用Lercourt,Von Baeyer,Ware,Cox的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MMCS)和座谈走访等实证研究方法,分性别、分专业、分年级等对高校学生幸福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把握了大学生幸福感现状,研究了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因素及各人口统计学变量之间的差异,探索了幸福感与学生学业成绩、经济状况等方面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大学生的幸福感总体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学生对大学生活普遍感到满意,对幸福感的认知积极向上。统计分析表明,大学生幸福感水平在年级、专业两个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幸福感水平按从高到低依次排列为大二、大一、大三、大四;专业类别上表现为工科——理科——文科——农科的级差顺序。而在性别、政治面貌、恋爱情况这三个因素上差异较小,但也有一定的层级排序,分别为,女生的幸福感高于男生,中共党员及共青团员的学生幸福感水平高于普通学生,有恋爱关系的学生幸福感也高于无恋爱关系的学生。而学生的幸福感在生源地、班级角色等其他因素上无明显差异。2.影响高校学生总体幸福感水平的相关因素有学校学科背景的特殊性,包括经济状况、学业成就等因素。一是,大学生的幸福感水平与经济状况总体上呈正相关分布,但也有个体差异,经济状况并不是决定幸福感水平的唯一因素;其二,大学生幸福感水平与学生学业成就之间呈现弱正相关关系;第三,通过归因分析发现大学生的幸福感水平与学业成就归因之间存在关系。3.本研究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样本建立了大学生幸福感及其评价模型,编制了《大学生幸福感问卷》。并从样本学校实际出发,提出了提高大学生幸福感水平的具体对策建议,包括开设学生幸福感类课程、关注学校学生管理政策的公平性、推进校园良好文化建设、增强学生主体感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