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2年黄河源区土地利用和植被指数时空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子分析

来源 :西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fsagskal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青藏高原作为全球气候变化最为敏感和脆弱的地区之一,其植被-土地利用-气候之间的关系备受学术界和社会的关注。黄河源区处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海拔较高且落差较大,地形地貌复杂,气候恶劣,土壤贫瘠,自然灾害频繁,在该地区开展植被覆被变化对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响应的研究,为该地区生态可持续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本研究以黄河源区为研究区,以中国区域高时空分辨率地面气象要素驱动数据集、GIMM/NDVI数据集和中国1:10万比例尺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库为主要数据,得到1982年~2013年近32年来黄河源区土地利用数据、植被NDVI数据和气象因子数据集,从年、季节和月尺度详细分析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黄河源区土地利用和植被指数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子。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与研究区7个国家气象站温度和降水数据对比确定该数据集中的温度和降水要素在黄河源有非常好的适用性。年平均、夏季和冬季年平均温度和降水量均呈上升趋势。黄河源区年平均温度为-2.0℃,夏季多年平均温度为7.6℃,而冬季多年平均温度为-11.8℃。黄河源区年平均降水量为506.6 mm,夏季降水量平均为285.6 mm,而冬季降水量平均为11.39mm。一年中温度、降水呈现单峰型,7月份温度最高,1月和12月最低。冬季温度波动幅度要大于夏季温度的波动幅度,而冬季降水波动幅度要小于夏季降水的波动幅度。春、夏、秋和冬季面平均降水量为97.25 mm、285.65 mm、110.84 mm和11.94 mm,分别占全年降水19.2%,56.4%,22.1%和2.4%。黄河源区NDVI年际和各季节多年变化幅度很小,多年均值为0.3246,整体趋势略有上升,但上升趋势较小,斜率仅为0.3%/10 a;在季节上黄河源区NDVI多年平均均值分别为0.2108,0.5938,0.3502和0.1438,呈现夏季>秋季>春季>冬季。上升速率春季>冬季>秋季>夏季,分别为0.5%/10a,0.4%/10a,0.3%/10a和0.2%/10a。一年中NDVI呈现单峰型,8月份温度最高,1-4月和11-12月温度最低。冬季NDVI波动幅度要小于夏季NDVI的波动幅度。(2)经过Mann-Kendall非参数统计检验,黄河源区年平均温度、冬季温度突变点发生在1998年左右,夏季温度突变点发生在1994年左右;而年降水量突变点发生在2004年左右;夏季降水量突变点发生在2005年左右;冬季降水量突变点发生在1999年左右;黄河源区年平均NDVI突变点发生在1983年左右,夏季平均NDVI突变点发生在1984年左右,冬季平均NDVI没有发生突变。经过R/S分析,黄河源区年平均、夏季平均和冬季平均温度、降水序列均具有很强的持续性,而年平均NDVI、夏季平均NDVI和冬季平均NDVI序列具有较弱的持续性。(3)通过Morlet小波分析黄河源区年温度变化的第一主周期为22年,第二主周期为6年;夏季温度变化的第一主周期为22年,第二主周期为28年;冬季温度变化的第一主周期为22年,第二主周期为28年。黄河源区年降水变化的第一主周期为28年,第二主周期为21年;黄河源区夏季降水变化的第一主周期为21年,第二主周期为19年;黄河源区冬季降水变化的第一主周期为5年,第二主周期为10年。黄河源区年平均NDVI变化的第一主周期为28年,第二主周期为23年;夏季平均NDVI变化的第一主周期为28年,第二主周期为22年;冬季平均NDVI变化的第一主周期为28年,第二主周期为14年。(4)通过ArcGIS和IDL平台计算年、季节温度、降水、NDVI的空间分布,及近32年来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温度的空间分布主要受海拔的影响,在高海拔地区,平均气温较低。多年平均降水量在黄河源区变化范围为234.6~839.2 mm,,呈源区东南部多,西北部少分布。春、夏、秋、冬四季平均降水量范围分别为38.8~186.35 mm,144.28~421.45 mm,32.86~204.88 mm和2.94-25.96 mm。在年和季节中,黄河源区温度变化趋势空间分布相似,大部分温度都处于上升趋势,上升趋势最大的地方分布在源区西部和中部。四季降水量空间分布规律具有很高的相似性。黄河源区降水变化趋势空间分布相似,上升趋势主要分布在源区西部和中部的高海拔地区,下降趋势主要分布在全区东南部和中部的低海拔地区。黄河源区面上多年平均NDVI为0.3246,源区NDVI范围为-0.0395~0.6140。春、夏、秋、冬四季平均NDVI范围分别为-0.0656~0.4815,0.0006~0.874,-0.0306~0.7和-0.069~0.507。NDVI的空间分布主要纬度和地形的影响,与降水量空间分布类似,呈源区东南部多,西北部少。在年际变化中,黄河源区NDVI变化趋势空间分布中大部分地区呈增多趋势,变化范围主要集中在-1.659%/10 a~1.659%/10 a,平均0.28%/10 a。在夏季NDVI变化趋势中,增多趋势和减少趋势基本各占一半,变化范围主要集中在-2%/10 a~2.5%/10a,平均0.12%/10a。在冬季NDVI变化趋势中,大部分地区呈增多趋势,变化范围主要集中在-2%/10 a~2.5%/10 a,平均0.3%/10 a。(5)近三十多年来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不大,较为稳定。各时期都以草地、未利用地两种土地利用类型为主,这两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之和占到了黄河源区总面积的90%以上。从1985年到1995年,耕地和草地面积增加,其余类型面积减少;从1995年到2005年与1985年到1995年土地利用变化趋势相反。而从2005年到2015年土地利用基本没有变化。近三十多年来各土地利用类型多年变化幅度很小;耕地绝大多数分布在3500m以下区域,而且多年基小幅增加趋势;林地多分布在3500~4000m之间;草地在每一个高程带上分布都超过50%,其中在3500m以上区域超过70%;水域在3000m以下区域水域面积有上升趋势;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多分布在4000m以下;未利用地在各高程带上分布较为均匀,且多年来面积变化较小。(6)夏季NDVI在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工矿居民用地及未利用地的多年平均值分别为0.5504,0.7096,0.6045,0.4407,0.4767和0.5230。林地>草地>耕地>未利用地>工矿居民用地>水域。耕地NDVI的变化率为0.4%/10 a,林地NDVI的变化率为-0.03%/10 a,草地NDVI的变化率为0.2%/10 a,耕地>草地>林地。各土地利用类型的NDVI在3500~4000m区域均最高。年、季节尺度上NDVI和降水为弱负相关,NDVI和温度为中等正相关关系。月尺度上NDVI对温度和降水均为正相关响应,NDVI峰值对温度和降水有1个月左右的滞后,DNVI和降水有较好的线性关系,DNVI和温度变化有较好的二次函数关系。NDVI和降水及温度呈一定程度的绳套现象,方向为逆时针。
其他文献
公民参与理论的历史由来已久,当前,随着我国公民权利的意识不断觉醒,公民已经不再是被动接受政府的安排,而是积极参与政府管理。城市规划作为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事
气象与人类衣食住行密不可分,观测气象相态有利于促进国民发展。目前气象要素预报算法的主要手段是数值预报。其实质就是通过利用高性能电脑对大气运动的偏微分方程进行计算,
本文以杏76区块扶余特低渗透油田为研究对象,通过岩性分析、铸体薄片、常规压汞、核磁共振、启动压力梯度、润湿性、渗吸水驱油实验等手段相结合,从定性分析到定量表征,从宏
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对材料的属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某些属性在自然界中很少存在甚至超出了自然材料的范畴,研究和设计具有新的特殊性能的材料便成了学术界和工程领域的重要
磷烯是一种新兴的二维材料,是磷原子通过共价键形成的褶皱蜂窝状结构。磷烯具有可调的直接带隙和高度各向异性的能带结构,在光学和光电子学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基于
在大型火电厂中,单元机组协调控制系统在实现电网调度自动化、提高火电厂经济效益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虽然近些年新能源发电已经广泛普及,但目前70%以上仍然为火力发电,因此
Zr41.25Ti13.75Ni10Cu12.5Be22.5(Vit 1)非晶合金因具有很高的玻璃形成能力及优异的力学性能而受到研究者的不断探索,并被广泛的应用到工程材料和结构材料。作为合金玻璃的一种
作为第四代固态照明光源,白光LED因具有发光效率高,节能环保,热稳定性好,寿命长等诸多优良特性而备受关注。目前实现白光LED的主流方案是蓝色芯片耦合黄色荧光粉。相比于荧光
从定量的角度评估中国各省份的营商环境,有利于降低市场运行成本,促进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世界银行等相关研究多基于可观测变量来构造指标体系,这可能会出现选择性偏差和
本文选取杏树岗油田特高含水后期天然岩心168块,通过常规压汞实验、扫描电镜实验、铸体薄片实验和X衍射实验,给出了高渗透层与薄差油层的孔隙结构差异,并对薄差油层划分三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