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日关系一直是我国对外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国地缘关系纷繁复杂。一方面,两国交往历史渊源久远;而另一方面,中日两国又有历史的纷争与现实利益的对抗。从历史来看,中日两国有着一段悠长的交流史。这其中,两国既有合作交流,也有争端。中日交往源远流长,自两汉始而兴盛于唐朝。到了宋元以后,乃至近代,从忽必烈远征到抗日战争,两国关系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周恩来总理说过,中日关系,两千年友好,五十年战争。古代要讲交流为主,近代是日本侵略中国。可以说,中日关系在全球范畴来看也是最为复杂的地缘政治课题。本文在借鉴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历史文献法与田野调查法相结合,运用大量的中日文文献资料和直观的图像、影像资料,深入挖掘历史时期中国扬州和日本奈良两地间佛教文化交流的史实,厘清两地以至中日两国之间佛教文化交流的脉络,分析扬州—奈良佛教文化交流的特点及其对中日两国政治、经济、文化与民间交流等方面带来的诸多影响,提出利于文化交流与促进中日关系发展的对策,为当今扬州、奈良两地佛教文化的交流,以及宏观层面上中日两国关系的和平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中日两国人民之间有着长期的友好交往历史,其中两国佛教界的友好往来意义非常。公元607年,圣德太子派遣留学僧来华学习佛法,拉开了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史的序幕。此后的飞鸟、奈良至平安时代,中国佛教各宗派或学派相继传入日本,其中最为瞩目的当属扬州与奈良间的佛教交流,其成就最高并且影响最为深远。盛唐时期,扬州大明寺的住持鉴真大师应日本僧人邀请,历经艰险,六次东渡扶桑终获成功。鉴真大师抵日后定居首都奈良,将佛法精义和盛唐文化精华在日本传播发扬,不仅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等方面水平的提高,也给两国政治、经济、文化及对民间交流带来了很大影响,加深了两国人民间的友谊,成为日本人民心中的“文化恩人”、“律宗之祖”。同时,日本的佛教文化对中国佛教加以选择性地吸收,在文化融合中不断改造创新,形成独具大和民族特色的佛教文化。推动中日之间文化交流与友好交往的“鉴真精神”为两国人民长期传承。两国邦交正常化之后,在错综复杂的内外形势下,两国佛教界人士、文化界学者为保持和加深友谊不断做出新的贡献,加强了中日两国佛教文化的友好交流,也从正面促进了中日关系。以史为鉴,通过构建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桥梁,推动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和文化的交流互动,能够为当下的中日两国关系走向良性发展提供崭新思路,发挥能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