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的过程是在原文和译文语篇之间建立对等的过程,而对等是翻译理论中最具争议的概念之一。翻译研究,尤其是翻译的语言学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对等概念而发展的。翻译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对等概念,以意义、功能、效果、形式作为对等的标准。例如,Roman Jakobson从符号学角度,认为对等是“差异中的对等”;Eugene A.Nida视翻译为一种交际活动,区分了“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J.C.Catford依据Halliday的系统语法,区分了“行文对等”和“形式对应”。这些对等概念多以形式语言学为基础,其讨论基本局限于词汇和句子层面,对意义的认识也不够全面。由于篇章语言学和话语分析在翻译研究中运用,翻译是语篇的翻译,对等是语篇层面上的对等,己成为译者和翻译研究者的共识。在最近的研究趋势中,由于Halliday的话语分析模式在翻译理论中运用,人们对翻译和对等有了新的认识,翻译和对等的语篇类型研究成为可能。本文试图对对等和语篇类型的关系做出分析,认为翻译中的对等应以语篇类型为基础,而这一认识的前提是,翻译应被视为特定的语篇类型的翻泽,翻译的理论和实践应有适合自身目的的语篇分类模式。 翻译的语言学研究一直在翻译理论中占主导地位,本文处于这一研究框架之中。为了研究翻译的过程和结果,各主要语言学理论都运用于翻译研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话语分析理论在翻译研究中被广泛运用,其中,以系统功能语法为基础的Halliday模式最具影响力。本文以此背景为出发点。 对等和语篇类型分别是翻译研究和篇章语言学中的核心概念,同时也是最具争议的概念。在各种批评和责难中,对等概念依然被广泛探讨,并有所发展。对等概念不应被舍弃,而应通过更深入的探讨,使其适应翻译研究的发展。翻译中的语篇类型研究始于Katharina Reiss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开创性研究,语篇类型影响翻译策略,这一观点已是共识。翻译研究中主要有两种语篇分类模式:Reiss的功能分类模式和Hatim-Mason 的语境分类模式,这两种分类方法以不同的语言功能理论为基础。本文认为Htatim—Mason模式可以更好地服务 <WP=11>于翻译目的和解释语篇的多功能性。然而,译者和研究者在一定程度上对翻译中的语篇分类采取了想当然的态度,他们认可翻译中语篇分类的必要性,却很少有人试图解释这种分类应包括哪些语篇类型,及其原因。Hatim和Mason没有对他们所确认的语篇类型做出说明。本文试图通过追溯这些语篇类型的起源,以及参考翻译研究以外的语篇分类,来解答这个问题。翻译研究以外的语篇分类大多包括了“描述”、“叙述”、“说明”、“论辩”以及“指令”等五种语篇类型。前四种语篇类型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Alexander Bain的“话语模式”概念。这一概念被James Kinneavy和E.Werlich沿用,但侧重点由“模式”转向“目的”。 鉴于I_tatim和Mason理论的复杂性,及其理论的问题和缺陷,本文提出了一种“简单”模式,集中讨论语篇分类的三个常用概念,即,体裁、语域、语篇类型。根据Halliday的语域分析理论和J.R.Martin的体裁研究,本文澄清了上述三个概念的上下位关系,认为它们构成一个三级体系,即,体裁、语域、语篇类型分别位于上、中、下三个级别。该体系可用于解释语篇的产生过程。特定语篇的词汇、句法特征产生于特定情景中语域变量的交互作用,体裁赋予这种交互作用规约化形式。在语篇产生的过程中,语篇生产者在体裁和语域两个层级上受到制约,语篇的最终实现形式正是这种制约的结果。更为重要的是,这两种制约以互文性原则作为其工作机制。就翻译而言,翻译作为语篇的再生产,是对这一受制约的语篇产生过程的重复。根据这一认识,本文提出了以语篇类型为基础的翻译对等的分析模式,把体裁制约、语域制约、互文性制约作为翻译对等的重要参数。在翻译过程中考虑这些因素,有助于使译文符合译入语的语篇类型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