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债券市场价格发现与波动溢出效应研究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53012519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完全有效的市场,不存在信息不对称和市场摩擦,套利机制可以使市场信息快速融入交易价格。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真实的市场并不像新古典金融理论所假设的那样信息完全、投资者理性、不存在交易成本和其他市场摩擦,交易机制不再是影响价格的外生因素,学术界对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探讨由此展开。两个相关联的市场通过价格均值溢出、波动性溢出和流动性溢出进行联动,价格发现是证券市场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波动溢出效应体现了两个市场价格波动的内在传递关系,两者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证券市场运行的效率,而市场运行的高效率是市场参与者实现各自交易目标的必要条件。自从商业银行退出交易所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逐渐完善并不断扩容,债券市场分割格局由此形成。两个市场相互关联,又彼此独立,并在我国债券市场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支持作用。一个自然而然的问题是,同时存在的两个市场,哪个市场运行效率更高?市场运行效率很大程度表现为对信息的获取能力和反应速度,并最终通过价格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本文旨在对银行间和交易所债券市场价格发现功能和深层的波动溢出效应进行分析,并探索这种关联关系背后的市场结构原因。  本研究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文献综述,总结概括了之前学者对于市场微观结构的研究情况,并进一步细化到不同市场之间的联动关系研究的内容、研究方法和重要结论,详细介绍了关于价格发现和波动溢出效应方面的研究。本文希望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以下方面做出改进:一是,研究品种在以往只有国债的基础上增加对企业债券的价格发现的研究;二是,理论结合实证,通过套利成本和市场微观结构相关理论,对两个市场价格联动关系做更层次的探讨。第二章,我国债券市场概览。本章主要介绍了我国银行间和交易所债券市场分割格局形成的历史和现实原因,梳理了我国债券市场发展历程和现状,对市场基本情况做了统计性分析。通过本章的梳理,为下文的实证和理论分析提供了现实依据。第三章是银行间和交易所市场机制介绍,具体介绍了两个市场在业务类型、价格形成机制、投资者构成以及其他市场配套设施等方面的异同,这些制度特征是决定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对市场信息处理效率高低的关键。第四章是实证部分,借鉴以往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债券市场特征,通过建立VAR模型研究两个市场的价格引导关系;构建信息份额模型,具体量化两个市场在交易价格发现过程中的贡献份额;从二阶矩的角度,建立非对称的 BEKK-GARCH模型,分析两个市场之间的收益率波动溢出效应。综合三个实证结果,得出本文的重要结论。第五章是对实证结果的理论解释,从套利成本的角度研究了两个市场价格发现功能差异和波动溢出效应存在的基础,并从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角度解释了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第六章根据本文研究成果,结合市场各类交易者的特征,提出对应的交易建议。
其他文献
资本结构是企业相关利益者权利义务的集中反映,影响并决定着企业的绩效,合理的资本结构,有利于规范企业行为、提高企业绩效。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上市公
产生于1952年的马柯维茨投资组合理论认为采用组合投资的操作方式可以分散股票的非系统风险,但无法规避股票市场的系统风险。而诞生1982年股票指数期货则是股票市场一种廉价的
近年来,中国的能源需求快速增长,而能源消费过程中存在“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率”的问题,由此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一到冬季,雾霾就会席卷中国众多地区,多个城市空气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