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北红松天然次生林质量低下,已不能满足人口和社会发展对森林生态、经济和社会等多功能的需求,如何科学和可持续地经营和利用东北天然次生林,成为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本文比较研究了传统森林经营模式(FM1)、目标树森林经营模式(FM2)、调整育林法森林经营模式(FM3)和无干扰森林经营模式(FM4)对东北红松天然次生林群落生态特征(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林木竞争和天然更新)的影响机制,旨在为东北红松天然次生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研究主要结果为:(1)传统经营模式(FM1)林分密度(816株/hm2)较大,平均胸径(16.20cm)和平均树高(12.8m)极显著(P<0.01)低于目标树和无干扰经营模式,胸高断面积为23.32m2/hm2;林木的径级结构呈倒“J”型分布,建群种为红松;乔木层的物种多样性较高,而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较低;林木之间的竞争比目标树和无干扰经营模式强,乔木更新处于一般水平。(2)目标树森林经营模式(FM2)林分密度(424株/hm2)最小,平均胸径(28.84cm)和平均树高(19.1m)极显著(P<0.01)高于另外3种经营模式,胸高断面积为24.97m2/hm2;各径级的林木株数相差不大,建群种为红松;乔木层和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最低,而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最高;林木之间的竞争强度小于传统经营和调整育林法经营模式,乔木更新最差。(3)调整育林法森林经营模式(FM3)林分密度(928株/hm2)最大,平均胸径(15.99cm)和平均树高(13.3m)极显著(P<0.01)低于目标树和无干扰经营模式,胸高断面积为26.56m2/hm2;林木的径级结构呈倒“J”型分布,建群种为臭冷杉;乔木层的物种多样性最高,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较低;林木之间的竞争强度大,乔木更新最好。(4)无干扰森林经营模式(FM4)林分密度(424株/hm2)较低,平均胸径(23.51cm)和平均树高(16.2m)极显著(P<0.01)高于传统和调整育林法经营模式,胸高断面积为23.09m2/hm2;各径级的林木株数相差不大,建群种为红松;乔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处于一般水平,而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最高;林木之间的竞争强度较小,乔木更新能力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