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力是英语听说读写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能,因为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与人交流,而与人交流的前提则是要听懂对方的话语。随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不断增加,英语听说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2004,教育部实施了大学英语新课程改革,并随之颁发了《新大学英语教学课程与要求》,其中就明确指出了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大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因此,英语听力的教与学成了广大英语教师和学习者需要共同关注的问题。然而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却发现,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之下,大学英语听力的教学,尤其是非英语专业听力教学,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于是,本研究作者尝试着将一种相对较新颖的教学方法——支架教学法——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当中,以期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听力的兴趣,从而提高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有效性。支架教学法的理论来源是建构主义思想和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支架”的本意是指建筑行业在搭建房子时所用的临时的脚手架,随着房子的逐渐完工,脚手架将会被一点点撤除。后来国内外的很多学者将这一概念引入教育教学领域,并将其形象地比喻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在这个意义上,支架主要是指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或旁人给学生提供的帮助和引导。在支架教学方法中,教师引导着教学的进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逐渐具备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知识的能力。随着学生进入更高阶段的学习活动,教师的帮助会逐渐减少,当学生完全掌握了所学知识并能够独立解决问题时,教师的帮助也会完全消失。简言之,支架教学法就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支架),将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自己身上,直至最后完全撤去支架的一个过程。这种教学方法旨在通过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理论框架,借助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和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能力。本文作者设计了三个研究问题,即在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采用支架教学法,是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改变学生对大学英语听力学习的态度以及帮助学生处理听力中遇到的困难。围绕着这些问题,作者进行了一项为期十六周的教学实验。该实验从六个任课班级里选取了两个英语听力水平相当的班级(共108人)作为实验对象,其中一个为实验班,另一个则为控制班。为确保这两个班的学生听力理解水平及在听力中遇到的困难大致相同,实验之前,笔者进行了前测和前期问卷调查,最终确定两个班的学生在以上方面均处于同一水平。实验过程中,两个班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及教学设施都没有差别,并由同一个教师授课。不同的是,实验班的学生接受的是支架教学法,而控制班则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十六周后,笔者对两个班进行了后期听力测试和后期问卷调查,并对前后两次的测试及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后期测试的目的是证明支架教学在听力教学中的有效性,后期问卷调查主要是探究学生在听力学习中的困难是否得到解决以及对听力学习的态度是否有所改观。除了前后测验和问卷调查之外,笔者还对个别的学生进行了访谈。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班的学生在接受支架教学方法之后,听力测试成绩有大幅度提高,对听力学习的态度更积极,兴趣也更浓厚。通过问卷和访谈也可以看出,大多数同学对支架教学法持肯定的看法,认为该方法对自己的听力学习有很大帮助,并希望教师能够在以后的教学中沿用这种教学方法。因此,作者得出结论,支架教学法能够改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态度,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从而提高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