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能够科学的设计包装就会走向更高的传承领域,所有的艺术都需要合理的设计规划,作为音乐形式出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蒙古族“呼麦”也不例外。蒙古民族历史悠久,地域广袤,地形多样,与其他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地缘优势,使得这个民族产生了多彩异样的文化艺术,音乐资源尤其丰富而别具一格,长调、短调、潮儿、呼麦、马头琴等在民族音乐文化的宝库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呼麦作为蒙古族特有的音乐表演艺术因“申遗”的成功而备受世人瞩目,对于呼麦的个性理论研究和文化保护亦被提上日程,但鉴于呼麦(高音呼麦)演唱技艺在蒙古地区消逝已久以及演唱方法的复杂性,真正意义上的演唱理论体系亟待建立,技艺传承的科学渠道正待发掘当中,因此对呼麦的保护尚处于初级阶段。本文从设计学的视角审视呼麦的发展源头,在对呼麦进行立体式、全方位、透视性宏观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其演唱方法的浅显探讨及生存现状的研究,从人类文化的广角,用设计学的观点对其加以包装探索对其保护的一般性方法。全文主体由三章构成。第一章以设计学素材搜集方法为蓝本,从呼麦的释义谈起,在探讨它与相近地域相似性艺术的关系的同时,借鉴前人理论研究的成果,对呼麦的来龙去脉做一个细致的梳理;第二章以设计学设计原理出发,从“非物质遗产”的角度审视呼麦存在的价值,从演唱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三个层面充分肯定呼麦价值的基础上,为保护和传承理论的提出做好参照;第三章以设计学构思角度,简述呼麦的生存现状和“申遗”背后依然存在的隐患,保护和传承存在的难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呼麦保护的具体措施,从人类学、教育学等诸角度探讨呼麦传承的可行性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