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测定了枇杷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营养生长、分生孢子萌发的温湿度范围及pH值范围,并在液体培养基中测定了温度、pH值对菌丝体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菌丝体营养生长、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分别为10℃-35℃、20℃-30℃,最适温分别为28℃、25℃;液体培养温度为28℃时菌丝生长量最大;分生孢子仅在自由水和有水膜的情况下萌发;pH为3-10范围内均可营养生长和孢子萌发,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pH值为4-6;菌丝生长以甘露醇、乳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为最好,丙三醇较差;以DL-胱氨酸、尿素、甘氨酸为氮源的培养基为最好,硫酸铵较差;连续光照适宜炭疽菌菌丝生长,连续黑暗条件下较差。采后枇杷果实接种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后,主要防御酶POD、PAL活性明显升高,于接种后第2d达到一个活性高峰,而POD于第5d出现了第二个活性峰,并且这两种防御酶的峰值出现时间基本与明显病斑显症时期一致;真菌细胞壁降解酶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活性都被诱导提高,且都于第3d出现一个活性高峰,β-1,3-葡聚糖酶活性增幅高于几丁质酶;PG和Cx活性有所提高,PG酶活性至第2d达到一个活性峰值,Cx酶活性至接种1.5d达到活性高峰。枇杷感染炭疽病菌过程中,当病斑直径lcm时,从感病部位到未感染部位的边缘,POD、PAL、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PG和Cx活性都逐渐降低。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五种酚类物质对枇杷炭疽菌都有抑制作用,但各个药剂的有效浓度和抑制作用方式不同。苯酚的相对抑菌作用最强,抑菌率达72.14%,对苯二酚对分生孢子的萌发率抑制作用最显著,EC50值为3.4529μg/mL,间苯三酚抑制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效果均较差。七种杀菌剂对枇杷炭疽菌的作用方式也不完全相同,其中以施保功、汤普森甲托对枇杷炭疽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汤普森甲托对枇杷炭疽菌的孢子萌发抑制作用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