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粘滞阻尼器的钢框架结构竖向连续倒塌分析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getu02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筑结构的连续倒塌过程涉及大变形、大转动及弹塑性等复杂非线性力学行为,故所采用的分析程序应能够瞬时改变结构的刚度矩阵和几何形状,现有的有限元方法在处理结构断裂倒塌问题时存在一定的局限;向量式有限元是以向量力学和数值计算为基础的一种新型数值计算方法,在求解结构大变形、大转动、倒塌等复杂问题方面表现出了独特的优势。由于消能减震结构具有减震机理明确、减震效果显著且安全可靠等优点,易于在工程中推广应用,因此,消能减震技术的应用形式和范围也越趋广泛。目前,对于结构抗竖向连续倒塌的研究多集中于普通抗震结构,对附加阻尼器的消能减震结构和隔震结构的竖向连续倒塌研究较少。在此背景下,本文研究了附加粘滞阻尼器的钢框架结构的竖向连续倒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消能减震结构的抗连续倒塌性能和破坏机理。本文基于向量式有限元理论建立了考虑初始变形的结构动力连续倒塌弹塑性模型,提出了构件拆除前静力分析和构件拆除后动力分析全过程统一的瞬时卸载法,主要从结构连续倒塌影响因素、消能减震结构抗连续倒塌性能分析和断裂倒塌数值模拟三个方面,深入研究了钢框架结构的连续倒塌动力行为,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比有限单元法、离散元法和非连续变形分析等数值方法在结构断裂倒塌分析中遇到的计算难点,介绍向量式有限元在处理结构断裂倒塌等复杂行为时的优势和特点。详细论述了向量式有限元的基本理论,基于该理论建立了粘滞阻尼单元,并通过数值算例验证了编写的平面钢框架结构动力分析和粘滞阻尼单元程序的正确性。(2)采用瞬时卸载法对一平面钢框架结构进行动力弹塑性分析,提出了竖向位移和转角位移放大系数指标,研究了底层柱失效位置、构件失效时间和材料屈服强度对剩余结构在竖向均布荷载作用下动力响应的影响,针对不同的因素给出了相应的建议,为提高建筑结构抗竖向连续倒塌性能和工程设计提供参考。(3)研究了粘滞阻尼器在结构抗竖向连续倒塌性能中的需求,通过拆柱前后结构内力的变化量指标,研究了布置阻尼器时剩余结构上部不平衡荷载引起的动力效应作用区域和内力传递模式,讨论了阻尼器的布置对材料屈服强度变化的影响。(4)建立平面梁单元的断裂准则和模式,通过MATLAB编写结构断裂程序,对布置粘滞阻尼器前后的钢框架结构在底层柱失效及水平地震作用两种荷载模式下的断裂倒塌行为进行了数值模拟,对结构断裂倒塌过程进行预测和跟踪,深入研究了结构发生连续倒塌的破坏过程,对比研究阻尼器在结构倒塌破坏过程中的作用。
其他文献
聚合物制件在航空航天、汽车、船舶、电气及建筑等工程领域中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其自身的性能往往会受不同服役环境中各因素的作用而发生老化,进而使性能大幅度降低甚至丧失其使用价值。聚合物制件发生老化的原因与其内部凝聚态结构密不可分,而其内部凝聚态的形成是由其在成型时的工艺条件所决定的。本文针对等规聚丙烯制件在实际使用环境中易发生老化的问题,研究了不同工艺参数与超声外场作用下制件的凝聚态结构对其老化性
针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特长不突出、动手能力欠缺的现状以及现有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集中—分散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以软件开发方向为例,说明如何构建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新发展理念。在新发展理念的背景下,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的内涵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立足发展、问题、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基本理念
传播时间式超声波流量检测技术在气体管道输送得到广泛应用。与传统气体流量检测仪表相比,超声波气体流量检测仪表具有双向性、精度高、重复性高、内部无移动部件和几乎无管
无论从森林公园投入资金体量的扩大和森林公园数量的骤增上都能表明森林公园旅游开始受到更多旅游消费者的关注,森林旅游已经逐步形成一种产业。森林公园在开发的同时不重视
作为农业大国,我国的农药污染问题一直备受关注,除草剂是农业生产中必需的一种生产要素,其大量的施用造成的污染不可小觑。微生物燃料电池(MFCs)是一种新型的修复污染土壤的
目的:应用320排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探讨冠状动脉狭窄与左心室功能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2年3月至2012年9月疑诊或确诊为冠
正确认识并客观评价过去十几年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对于完善新时期农业保险政策、助推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农业保险的核心功能——风险
本文基于委托代理理论,运用因子分析法及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利用2010-2016年中国A股制造业的非平衡面板数据,证明公司债务融资规模与经营绩效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适度的债
智慧图书馆作为传统图书馆的高级形态,已成为未来图书馆建设的主要方向。互联网技术时代背景下,技术、安全、人才、资金、管理等资源要素均对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建设提出了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