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场域中的“技术”——基于现象学技术哲学的审视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linema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现象学技术哲学的视角来审视人—技术—教育之间的关系,需要了解并厘清现象学技术哲学所发展的进程,结合教育哲学中对于技术的观点,发现“人”,这一两者间的契合点,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研究。本文的研究思路在于,考察现象学技术哲学的发展,解析人—技术—世界的多重关系,述清教育与技术的适切性,并透过人这一教育与技术的契合点,将之放置于教育场域中,努力消除人—技术—教育三因素之间纷繁复杂的异化因子。  在技术世界中,技术渗透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胡塞尔的“回到事物本身”的古典现象学为现象学技术哲学打开了研究的大门,让意向性被世人所认知。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则从整体来看待技术以及其将产生的后果。伊德的现象学技术哲学理论则更加注重日常生活中人们所经验的具体的日常技术。现象学技术哲学致力于人—技术—世界的关系研究,在其视野下,三者的关系表现出一种多样性与紧密相连的内在结构。人、技术以及世界三者相互连接、推动、制约,任何一种单个因素决定论都将会打破原本的稳定关系,激发着异化的到来。在教育场这一具有自身特色的世界里,技术的异化也未可避免。技术作为人与教育连接的纽带,人作为教育与技术的契合点,由于作为人的本质外显的技术功能的不断扩大,主体性特征逾过明显,使得教育的初衷以及人的价值追寻逾见模糊,走向异化。  针对人—技术—教育关系困境的解决,需要纳入文化价值维度,从根本上呼吁文化,让文化渗入其中。并且在进行实践时,还必须要以一种互动融合的合理教育技术观为基础,发挥技术的居间调试性作用,建构一种人—技术—教育关系的生态发展。  现象学技术哲学是一种哲学方法论,也许在实践的层面上它无法给予一种人、技术和教育完美融合的确切的解决问题的答案或者过程,但是从其角度对人—技术—教育关系进行分析则能开阔研究的思路以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从人与技术关系回到人与教育关系,通过技术的居间调试作用来建构一个生态、友好以及可持续发展的人—技术—教育关系。
其他文献
杭州是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有40多万在校大学生。杭州大学生具有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大学生的典型性。对杭州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调查研究,对于深入进行科学研究和做好大学生
在当前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生成教学受到了普遍的关注和广泛的运用,也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效。但也毋庸置疑,实践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以至于影响了生成教学功能的发挥、目标的达
美沙酮维持治疗经国内外研究,被证实为治疗海洛因依赖的有效方法,目前在我国广泛开展。临床实践发现,除了使其产生生理性依赖外,海洛因对吸毒者的影响还在于破坏吸毒者的认知、情
2001年9月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开始在全国38个国家级试验区进行试验,到2004年9月我国小学、初中阶段的体育课改革已经基本完成。在充分借鉴此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