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遗传多样性与致病性分化研究

来源 :内蒙古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lin_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RAP)对96个来自中国内蒙古、加拿大曼尼托巴和英国英格兰的向日葵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菌株的遗传多样和群体结构差异进行分析研究。在100-500 bp内共计扩增出123条多态性条带;三个国家的5个菌株群体(内蒙古西、中、东、加拿大和英国群体)间具有不同程度的遗传差异性:多态性位点率范围在30.89%(英国)-97.56%(内蒙古中部);Shannon信息指数(i)范围在0.1876(英国)-0.5301(内蒙古西部);等位基因频率估算的基因多态性(h)在12.91%(英国群体)-35.44%(内蒙古西部群体);群体间的遗传相似性范围在0.9744(内蒙古东部与加拿大群体)-0.6477(内蒙古西部与英国群体);UPGAM聚类分析得出的5个群体的Nei氏遗传距离为0.0259-0.4343;5个群体间的基因漂流值在1.5406(内蒙古西部与英国群体)-18.4149(内蒙古西部与中部群体);来自加拿大、内蒙古西部、中部和东部4个群体聚类在一个大群体内,其中内蒙古中、西部菌株为一个群体,而内蒙古东部和加拿大的菌株在另一个群体,英国的菌株是一个与其它4个截然不同的独立群体。确定来自中国、加拿大和英国205个向日葵核盘菌(S.sclerotiorum)菌株的菌丝亲和组(MCGs)与致病性差异。205个菌株(中国167个、加拿大33个和英国5个)的菌丝被划分为39个亲和组,其中,64%的亲和组是单菌株组成的亲和组、来自三个国家菌株的菌丝间互相不能亲和。按照菌丝亲和组比较培养基上菌丝生长速度和菌核产量、离体向日葵叶片接种病斑直径和菌核产量、液体培养基内分泌的草酸量和总酸的pH值的差异结果为:不考虑菌株地理来源,菌丝生长速度和菌核产量、离体叶片病斑直径和菌核产量、草酸分泌量和总酸的pH值在菌株间和菌丝亲和组间都有极显著差异(P<0.001)。相关性分析表明:S.sclerotiorum菌株亲和组间的接种病斑直径和草酸分泌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739,P<0.01),而与总酸的pH值为极显著的负相关(r=-0.436,P<0.01),但与培养基上菌丝生长速度与菌核产量,以及接种叶片上菌核产量没有相关性;培养基上菌核产量与叶片上菌核产量间显著正相关;菌株分泌草酸与总酸的pH值间显著负相关(r=-0.669,P<0.01)说明S.sclerotiorum分泌的总有机酸中的主要成分是草酸。菌核是向日葵核盘菌(Selerotinia sclerotiorum)越冬后的初侵染源,耕作对向日葵菌核这一初侵染源的影响至今了解甚少。本研究的目的是确定两个不同生态地区的向日葵核盘菌的菌核在土壤中埋藏时间/藏深度对其活力的影响,为向日葵菌核病的综合治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呼和浩特地区向日葵菌核的活力与其埋藏时间(r=-0.962,P<0.05)、埋藏深度(r=-0.871,P<0.05)负相关;临河地区向日葵菌核的活力与其埋藏时间(r=-0.960,P<0.05)、埋藏深度(r=-0.845,P<0.05)同样存在负相关关系。两地菌核萌发率的数据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性(r=0.990,P<0.0001)。
其他文献
真菌是生物活性物质开发的重要来源,其中大型真菌生物活性物质的开发是当前人们关注的热点,其中多糖、蛋白质和酶的经济价值显著,已被开发形成各类产品。随着市场需求日益增加,研究和寻找能提高酶活、增加生物量和促进产生新物质的微生物培养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激发子在植物悬浮培养中应用广泛,但在微生物培养中应用不多,近年来有研究证实一些真菌多糖可作为激发子提高微生物培养过程中目标产物的含量。本项研究以疣孢霉
植物角质层是覆盖在空气器官表皮层上的胞外疏水层,广泛存在于植物的叶、花、茎和果实表面,由酯结合态的ω-羟基化脂肪酸构成的角质单体和覆盖在角质单体上面的上表皮蜡质及贯穿其中的内表皮蜡质三部分组成。它是植物与环境接触的第一界面,因此成为植物的第一道免疫屏障,不仅能限制植物体内非气孔性水分蒸腾流失,增强抗旱性,还能防止紫外线、高温、高盐、虫害等胁迫,对植物胁迫抗性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小麦是我国非常重要的农
学位
本研究用胚龄(Ed)45~248牦牛胚胎蹄缘皮肤为实验材料,Ed 55~275黄牛胚胎蹄缘皮肤作为对照,通过石蜡组织切片、HE染色和EnVison免疫组化法,研究牦牛蹄缘不同位点毛囊的形态发生过程
在长期的自然选择和进化的双重作用下,植物产生不同大小的传播体以适应环境从而来延续后代。传播体大小在植物学和生态学研究作为一个重要的生物性状,与植物其它的生活史特征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