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祖堂集》是五代南唐泉州招庆寺静、筠二禅师编集的一部禅宗灯录,共二十卷,成书于南唐保大十年(公元952年),是现存较早的一部禅宗史。它一度失传,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才重回大陆,是一部珍贵的文献。《祖堂集》语言极具特色,半文半白,文白夹杂,并大量吸收当时(唐五代)的雅言俗语、方言官话等,其语言形成具有多元性,是研究唐五代语言的重要资料,具有很高的语料价值。本文主要以《祖堂集》方位词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描写分析《祖堂集》方位词使用上的特点:1、在认真阅读全书的基础上,确定了本文的研究体系构成,首先选取《祖堂集》中典型单纯方位词“上”、“下”、“中”、“内”、“间”、“里”、“外”、“前”、“后”等,探讨其后置用法。按照实指和虚指两方面进行语义和语法结构上的分析归纳,侧重对这些典型性方位词虚指义的挖掘及语义相似的方位词使用情况上的比较,并就《祖堂集》中的某些合成方位做简要性的分析和概括。2、按照前人关于后置词的理论归纳出《祖堂集》后置词系统,并选取典型性的“处”、“所”、“边”加以语义和语法结构的分析归纳,概括《祖堂集》后置词使用上的特点。3、在探讨典型方位词和后置词的基础上,就出现频率较高的固定性词语搭配“此中”、“彼中”、“此间”、“彼间”、“这里”、“那里”、“眼前”、“目前”、“他后”、“寻后”、“向后”、“处处”、“随处”、“一切处”、“身边”等进行扩展式的分析,就其中对现代汉语有较大影响的词语搭配进行溯源性研究。4、本文以《祖堂集》为中心收集其前后代相关文献资料,对《祖堂集》中的典型方位词进行历时考察,注重其由实到虚的转化过程,力求理清它们的历史发展脉络。5、基于《祖堂集》文献性质,本文选取了前代的佛经、后代的禅宗文献及与之时期相近的俗家文献,进行禅宗文献与俗家文献的对比,力求找出《祖堂集》为代表的禅宗文献方位词使用上的特点。本文综合运用了实词虚化机制、词汇化、认知语言学等当代语言学理论,对《祖堂集》方位词进行适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