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析当今琵琶演奏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尊尚传统”与“探索创新”方式的兼容共生关系研究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inf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琵琶艺术如何在中国音乐领域“移步不换形”的发展规律中获得良性的传承?要如何进行怎样的发展方式?它们的可行性都是值得深入关注和研讨的。本文提出利用“尊尚传统”和“探索创新”两种方式相结合,来支持、鼓励和促进琵琶艺术的发展,分别从琵琶艺术的历史、演奏实践、走向“国际化”发展道路的现状三方面进行了论证与研究。三方面的内容大致总结为:1.论证中琵琶发展历程中所体现出经典艺术的生存价值,是我们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2.运用两种发展观指导实践,来解决琵琶音乐作品演绎所面临的普遍问题;3.通过对琵琶国内外领域的成功实践案例加以介绍和分析,来进一步证明“兼容共存”发展方式的正确性和先进性。  本文试图以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做支撑,从历史学的纵向维度对琵琶艺术发展进程加以梳理的同时,注重运用大量的实例分析,从音乐美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学科的视角对每个现象和问题作出深入的探讨。通过历史与现实相互照应的纵向路线,利用横向的科学方法探究各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对相关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真知灼见,并通过自己的实践理论来指导解决方案的实行。与此同时,运用美学的观点和原理进行逻辑解析,揭示出乐曲的意念和精神境界产生的源泉,提供“琴者”进行涵养塑造的渠道和方式。进一步证明博大精深的传统思想与观念是现实的一面镜子,从而提出为何要处理好“传统”与“创新”两种观念和方式的结合的论点,论证他们指导我们的现代实践的重要意义。关于两种发展方式的关系,本人也会加入一些哲学的理性思维方式进行研讨。以突破目前艺术研究领域对于发展关系的理论探讨的不足,弥补发展关系指导教育教学,作品创作和音乐运作方式等方面实践问题在学术研究成果中的缺漏。在音乐艺术领域,通过多维度,多学科的理论研究方法来指导音乐实践的尝试,是对关于琵琶艺术发展方面问题的学术研究的必要补充。  从琵琶艺术的传播和推广的历史角度看,由于我们的生活环境、知识积累、审美心理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每个研究者的视角和观点均有所不同。作为琵琶演奏的实践者,本人通过大量的实践经验,把细致整理收集的各种版本的曲谱和视频演奏资料进行比较和分析,探究其广传和逐渐被摒弃失传的根本因素,尽可能宏观的对琵琶艺术传承的现实意义进行全面的把握和分析,为同行们和文化学者们提供一定的支持声音和力量,是我渴望并会坚持附属行动的目标和追求。从美学角度把握器乐演奏要注重的体验和感悟,加强作品艺术性的演绎等方面表明一些态度,提供一些可行的方法。从大的文化背景角度出发,琵琶艺术的发展作为国乐发展的重要力量,它的生存现状和未来前景毋庸置疑在很大程度上代表并指向着国乐的发展风貌。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中国传统音乐已面临着日益加剧的生存危机,其中不少乐种已到了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境地。因此,如何在既发展经济的同时又能保护这些文化遗产不受影响,日渐成为困扰中国音乐学界的难题。在这篇论文中本人试图从对现状进行分析和考察,为这一现象提供一些成因分析和改革实践措施。经过研究、总结,提出的一些观点和建议,必将对于全面深入的研究中国琵琶音乐文化,促进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期刊
北宋时期是中国工笔花鸟绘画史上的黄金时代,尤其是宋徽宗赵佶的花鸟题材作品风格独具,彪炳于古代宫廷绘画史。本文以有赵佶押署的若干幅画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文献所载有关书画著
近现代景德镇釉上人物题材瓷绘用细腻的手法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平,用最绚烂的颜色让我们感知这一时代的人民的生活。景德镇在千年不灭的窑火中传承有关于陶瓷的点点滴滴,近现代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在美术创作上,先是对“文化大革命”的浩劫进行回顾和真实揭示的伤痕美术,随后是真实描绘农村和边远地区生活的乡土
海报是一种传播信息的媒介,具有悠久的历史,由手绘到印刷,它随着社会的衍进而发展,是艺术设计领域最直观、最能张扬个性并且真实记录时代变迁的一种大众化的艺术形式,是我们可以在
钢琴,被称作“乐器之王”。从诞生至今已有三百年的历史,其艺术性已得到飞速的发展和完善,浩如烟海的钢琴文献,严谨科学的教学理论和方法还有层出不穷的钢琴演奏家。钢琴在全世界
新的艺术思潮是当时时代下以物质条件的变化为基础引起的的意识形态的变迁,具有全新的价值。抽象表现主义运动诞生于美国艺术家的自觉和政府的关注的合力之下,当然,欧洲的现代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