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景观生态学在西北地区小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应用——以陕西定边县城总体规划为例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anInsh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北地区自然生态脆弱,数百年来历经破坏,在城市规划中其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尤为重要。论文在分析陕北地区自然生态的基础上,以陕西定边县总体规划为案例进行两个层次的分析研究,详细阐述如何将景观生态学思想运用到城市规划编制过程中。1.宏观录观格局分析:进行地形模拟以及生态多因子评价分析;确定源点并控制缓冲区以及连接廊道.最后编制规划导则指导中观层次景观格局规划。2.中观景观格局分析:以“九宫格”为空间骨架,将规划的各类用地赋入生态属性,并予以布局。最后将规划前后的三大景观要素(斑块—廊道—基质)进行前后数据对比,并适当调整原规划方案。方案最后在现状城市建设以及政府已经出让部分土地等情况下做了一定程度的修改。   定边县仅仅作为一个特殊案例,但是它的脆弱自然生态环境却是西北地区小城市的共性。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论文提出以下思考:   1.宏观景观格局分析为前提。从基地所在的区域自然生态环境着手,进行地形模拟并划定生态保护区;进行生态多园子评价分析,科学确定城市用地发展方向;确定源点并编制规划导则指导中观层次景观格局规划。   2.中观景观格局分析为基础。在宏观景观格局分析的基础上构思规划中观景观格局体系,从三大要素的内在关系入手,以“集聚间有离析”为生态导向,进行土地利用布局。   3规划前后数据对比为关键。利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公式测算规划前后的三大景观要素内在特征并进行前后对比,适当调整原规划方案,保证规划范围内的各类城市建设用地均在自然生态体系约束之中。   4结合现状予以修正。基于现状城市建设条件适当修改规划方案,综合协调提高人口承载力与维护生志坏境之间的关系,做到生态保育结合经济开发来进行。   总之,将景观生态学引入到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中不仅需要理论的完善,更需要技术的支持。由于笔者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上的局限性,论文的研究难免疏漏和片面,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还需继续完善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其他文献
“哀”与“佗”是日本传统美之中两个比较重要的方面。在日本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两者结合共同渗透在文学、艺术之中,但他们也有着自己的运行轨迹,并拥有各自独特的内容。同时,这两
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普及,人们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注程度正在逐渐提高。对弱势群体的关怀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与社会的政治、教育、文化、经济、科技、卫生保健、福利等水平的
本文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皖南黄田古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整理与田野调查的结合,分析研究了黄田古村落的空间形态,包括:村落建筑空间、街巷空间和村落整体空间。
近年来,我国城市建筑节能工作得到了较快的落实和发展,各种建筑节能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对于农村等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来说,传统粗放型的生活模式仍在延续,农村成为了我国当前
我国城市化发展迅速,正是形成合理的城市结构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城市交通结构调整的敏感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城市交通与城市中心区形态之间的矛盾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快速城市化的建设目标,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日异月新的建造技术,改变着城市旧有空间形态和环境特征。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建筑规划布局缺乏宏观引导与调控
本文从人居环境“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观念出发,主要研究在华北地区地貌和气候背景下,山地住区外部环境设计特点,对目前华北地区山地住区的资源利用状况、生态环境要素、场地设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地下空间的发展非常迅速,加强城市地面上下公共空间的竖向联系,成为影响地下空间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论文以地下公共空间的入口节点为切入点,探讨城市地
我国民族众多、存在着多种的宗教信仰、并且也有许多的文化融合。各民族之间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宗教信仰等不同,使得其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也迥然不同,所以在建筑风格、形
我国对历史文化遗产非常重视,以保护、开发为研究方向作了大量的工作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对于分布于广大村镇中的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关注不足。在我国特殊的城乡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