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引是中医传统治疗方法之一,《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中都将其与针、药、按摩等并列,现代主要作为养生保健运动,防病治病作用未能得到有效发挥和足够重视,在中医学界甚至常被视为非主流的边缘学科。一些研究者曾提出导引可以辨证使用,却始终未能有效推行,与医患双方皆对这种方法了解不足有莫大关系。现代进行了很多传统导引法如八段锦、五禽戏的临床测试,但相关基础研究不足,包括对导引法理论基础、功法机理、起效机制及技术方法等各方面的探讨和阐释。导引作为一种适合大部分人自行练习,且不消耗资源的防病治病方法,切合现代社会需求,有利降低社会医疗成本。本研究以经典的二十四节气导引法为研究对象,以文献研究法结合部分习练及应用经验,通过梳理文献流传、理论形成及动作演变,分析其理论基础及动作机理和作用,在此基础上探讨临床灵活应用的具体方法,旨在为导引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发掘其独特优势。二十四节气导引法是以中医运气学说为指导,涵盖藏象及经络学说的传统导引法,有二十四组独立动作,既可跟随节气练习,也可针对性应用。这套导引法不仅有明确的防病治病作用,也是传统优秀文化的有效载体,有助了解二十四节气知识体系的内涵,身体力行与时偕行、与时偕极的养生思想,以及与天地相应、与万物为一的哲学观。本研究首先对记载二十四节气导引法的文献及作者进行了考证,厘清发展脉络及流传情况,确定《保生心鉴》为主要研究文献。《保生心鉴》中名为“太清二十四气水火聚散图”,可见二十四节气导引法的中心思想是跟随时间所反映的自然界阴阳五行变化进行主动锻炼,用导引来对人体阴阳五行,即气血脏腑进行相应调整。其理论形成深受传统哲学影响,以自身实践体现了中医对时间和“天人合一”的理解。二十四节气导引法很多动作可以在历代文献记载中找到原型,通过对动作的追溯和梳理,不仅有助于了解节气导引的机理和功效,也反映了导引法的整体演变和发展脉络。《保生心鉴》原文中的练习准备、注意事项、参考书目、养生原则、经络四时配属等内容,对了解二十四节气导引法的内涵、加强练习效果有很大帮助。二十四节气导引法多为坐式动作,除了对练习方法的描述,还有节气的六气所属和配属经络及主治病症。配属节气的经络是基于运气学说中三阴三阳与十二地支的关联,节气导引的治病与配属经络密切相关,说明运气学说是二十四节气导引法的最主要指导理论。不同季节的节气导引各有侧重,通过特定肢体动作影响体内气机及经络、脏腑功能。春季节气导引的重点在头颈,通过头颈转动引领气机向上,以应春生之气。夏季节气导引主要通过四肢动作来影响胸胁,因心与夏相应,胸胁为心之俞;通过上肢动作来帮助气血布散,以应夏长之气,并以下肢动作来防止气机开散太过。秋季节气导引主要通过锻炼肩背来影响肺脏,肺主肃降,与秋收之气相应。冬季节气导引的重点在腰股和四肢,腰股为肾之俞,肾主收藏,与冬闭之气相应;冬季阳气收敛,四肢气血减少,易生痹病,故运动四肢作为预防。脾不主时,旺于四季,俞在脊而病在四肢,所以每季最后两个动作,通过脊和四肢动作来调整脾胃。将《遵生八笺》、《万育仙书》、《太初元气接要保生之论》及《癸巳存稿》原文进行对比,除《太初》着重吐纳行气还丹,其余文献的节气导引内容与《保生心鉴》相差不大。在实际应用中,导引不仅可以按固定编排练习,也可以针对特定病症或体质将动作重新组合配搭。前述探讨说明二十四节气导引法是一套理论完整、作用全面的系统性练习,但动作各自独立,以运动处方的形式应用有多种配伍方法,包括根据五脏与季节的对应关系归纳动作,再根据脏腑辨证配伍;根据节气的经络配属,进行经络配伍;根据运气学说归纳动作,再根据当年大运、客运及客气进行配伍,或根据出生及受孕期的大运、司天、在泉进行配伍。二十四节气知识体系在古代不仅指导农耕,而是将天人合一思想实施在整个社会层面,从社稷政令,到人文精神、生活习俗、个人行为,无不受到二十四节气顺应天时的哲学理念影响。现代作为历法的作用虽然逐渐淡化,所代表的社会伦理观念已经根植在国人的文化基因中,推广这一传统文化智慧对今日中国的农耕生产、乡村建设、凝聚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有积极意义。二十四节气导引法是二十四节气知识体系在医学方面的具体应用,也是最佳的文化载体,通过自身实践能更好的发挥二十四节气知识体系的当代社会价值。本研究以二十四节气导引法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基础、动作源流及机理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探讨作为导引处方,进行不同方式配伍的可能性,以及作为文化载体的时代价值。冀通过对二十四节气导引法的分析探讨,探索导引研究及临床应用的新思路,更好的发挥导引法防病治病、传承文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