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过敏性哮喘是临床的常见病,其发病率较高,且容易转入慢性阶段,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并给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由于西医治疗的局限,中医药治疗哮喘颇受医者青睐,尤其是穴位敷贴在临床应用广泛。但当前研究多局限于对其效应的确证及阐明,或如伺增加经皮(粘膜)吸收以提高药物浓度、增强外治疗效等方面。药物敷贴治哮喘过程中操作规范如何建立、安全性如何等皆未受到应有重视,尤其是药物敷贴治哮喘的效应的产生是否存在非药物因素的影响等亦鲜有研究。因此,药物敷贴治哮喘虽颇受关注,但基础研究始终尚未深入。基于此,本研究在中医“温化痰饮”的指导下选取不同部位、穴位进行敷贴,旨在探讨中药敷贴穴位、非穴位治疗哮喘的效应差异,并进一步探讨穴位的相对特异性,为临床上更加准确地选取穴位,利用穴位敷贴防治哮喘奠定实验基础。方法本实验将56只豚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药物敷贴非穴位组、药物敷贴肺俞穴组、药物敷贴膻中穴、药物敷贴环跳组、阳性对照组、正常对照组,每组8只。正常对照组豚鼠与其它各组同期饲养;前六组以卵蛋白致敏法建立哮喘模型后饲养2周时间。各穴位敷贴治疗组从诱喘第2日开始给予中药穴位敷贴。将豚鼠敷贴处脱毛约3cm×2cm面积,将中药药饼固定于各敷贴治疗组豚鼠的穴位处,隔日1次,每次敷药2小时,2周共贴7次为1疗程。正常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模型组用生理盐水浸润的纱块代替药物进行敷贴。然后统一取材,观察不同组之间豚鼠肺组织及及血清IL-4、IFN-γ含量的变化,揭示中药敷贴穴位、非穴位治疗哮喘的效应差异,再进一步观察穴位组与非穴位组之间豚鼠Na+-K+-ATP酶活性的变化及Cx43平均光密度值的变化,了解穴位的相对特异性。结果从古今文献资料的整理与研究,发现过敏性哮喘发病的病机关键是“痰饮伏肺”,仲景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在中医治喘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动物实验中得出以下结果:1、模型组可见豚鼠肺组织中的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以及巨噬细胞浸润程度较正常组明显增高(P<0.01);阳性对照组肺组织中的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以及巨噬细胞浸润程度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药物敷贴肺俞组肺组织中的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以及巨噬细胞浸润程度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与阳性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药物敷贴膻中组肺组织中的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以及巨噬细胞浸润程度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但与药物敷贴肺俞组有显著差异(P<0.05);药物敷贴环跳组、药物敷贴非穴位组肺组织中的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以及巨噬细胞浸润较正常组明显增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2、模型组豚鼠血清中的IL-4表达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而IFN-γ表达较正常组明显下降(P<0.01);阳性对照组、药物敷贴肺俞组及药物敷贴膻中组豚鼠血清中IL-4表达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IFN-γ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O.01);药物敷贴肺俞组豚鼠血清中IL-4表达较药物敷贴膻中组明显降低(P<0.01),IFN-γ表达较药物敷贴膻中组明显升高(P<0.01),与阳性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药物敷贴环跳组、药物敷贴非穴位组血清中的IL-4表达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而IFN-γ表达较正常组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3、中药在肺俞、膻中敷贴后局部组织的Na+-K+-ATPase均高于非穴位,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4、正常对照组“肺俞”穴位旁、“肺俞”穴位处、“膻中”穴位旁、“膻中”穴位处组织均较药物敷贴组相应部位组织Cx43的平均光密度值低。各穴位敷贴组穴位处Cx43的平均光密度值显著高于其对照组穴位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敷贴组“肺俞”穴位处Cx43的平均光密度值显著高于敷贴组穴位旁(P<0.01);敷贴组“肺俞”穴位处Cx43的平均光密度值亦显著高于对照组穴位旁(P<0.01);对照组“肺俞”穴位处Cx43的平均光密度值亦显著高于对照组穴位旁(P<0.01);“膻中”结果与“肺俞”相同。结论以温化痰饮治法为指导,以“白芥子涂法”为主方,运用中药敷贴治疗哮喘得出以下结论:1、药物敷贴肺俞组、药物敷贴膻中组、药物敷贴环跳组、药物敷贴非穴位组分别干预哮喘豚鼠模型,其疗效不同,药物敷贴肺俞组疗效最好,穴位在药物敷贴中的价值十分重要。在本研究中阳性对照组治疗有类似效应。2、药物敷贴肺俞组、药物敷贴膻中组、药物敷贴非穴位组分别干预哮喘豚鼠模型。其Na+-K+-ATPase的改变从一个侧面反映,穴位有较高的新陈代谢水平及整体调节的能力。3、药物敷贴肺俞组、药物敷贴膻中组、药物敷贴非穴位组分别干预哮喘豚鼠模型,其缝隙连接蛋白的主要成分Cx43可能是构成穴位的主要物质基础之一,并且参与了敷贴疗法中穴位效应产生的过程。这对进而了解穴位的作用机制,为经络的科学性初步阐明提供新的途径,更为中医外治法基础研究领域开辟新的视野。本实验揭示穴位在药物敷贴治哮喘中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穴位具有相对特异性,这为临床上更加准确地选取穴位,利用穴位敷贴防治哮喘奠定实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