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roft词汇体分类法的英语进行体构式对终结动词的压制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r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语进行体表示一个事件在特定时间点或时间段内正在发生,具有动态性和延续性。终结动词与状态动词不具有动态性或延续性,一般认为不能用于英语进行体中。而在实际运用中,大量的终结动词被用于英语进行体,并产生多种意思。对于终结动词进行体,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语义、语用方面。近几十年,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认知语言学尤其是构式语法逐渐被研究者采用,以解决终结动词与英语进行体之间的冲突,并解释该类进行体的多义现象。英语进行体构式与终结动词间可产生多种压制现象,并由此衍生出多种意思。先前研究未能对这些压制现象做一个统一解释。此外,多数研究者采取了Vendler的词汇体四分法,忽略了动词尤其是活动类动词成员间的差异。基于Croft的词汇体分类法,本文提出了活动的原型范畴,并基于此范畴,研究分析了进行体构式与终结动词间的压制现象。本文旨在解决三个研究问题:1)英语进行体构式将终结动词压制为什么?2)英语进行体构式对终结动词的压制机制是什么?3)如何用这些压制机制解释终结动词与英语进行体构式结合后的多义现象?在比较了前人观点、分析了Croft的活动动词的特点后,本文将“动态性”与“持续性”作为进行体的构式义。文中提出活动是一个原型范畴,该范畴的基本属性为“因果控制”、“动态性”、“持续性”。当动词义与英语进行体构式冲突时,英语进行体将动词的情境类型压制为该原型范畴中的活动之一。本文将级差调整与概念转喻作为英语进行体构式对终结类动词压制的机制。采用粗颗粒度的级差调整时,英语进行体构式将终结动词压制为无向活动或有向活动,从而具有重复意义或整体趋势意义。终结动词表达的终结动作一般有一个前阶段,当这个前阶段对应活动原型范畴中的某个成员时,会表现出动态持续性。在细颗粒度的级差调整下,终结动词通过概念转喻中的部分-部分转喻来指代这个临近的动态持续过程,此时终结动词的进行体具有准备阶段或计划的意义。本文从英语国家语料库(BNC)中收集分析了68468个包含终结动词的英语进行体句子。分析结果验证了本文假设。本文的研究发现如下:第一,英语进行体构式能将一个终结动词压制为原型活动范畴中的成员之一。第二,英语进行体构式对终结动词压制的机制为级差调整与概念转喻。第三,粗颗粒度的级差调整可以解释重复和整体趋势的意义,而细颗粒度的级差调整与部分-部分转喻可以解释准备阶段和计划意义。与前人研究不同的是,本文对英语进行体构式与终结动词间的不同压制现象进行了统一的系统解释,尤其解释了计划意义的产生。文中提出的活动原型范畴,为其他动词与进行体的互动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启发。
其他文献
2020年奉俊昊凭借关注社会矛盾与问题的《寄生虫》斩获了奥斯卡和法国戛纳电影节的最佳影片奖,这是继2019年墨西哥导演阿方索·卡隆之后影史第二位以非英语片拿下奥斯卡奖的导演。他也成为韩国影史上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项第一人,由此他赢得了世界的关注,用电影审视社会的奉俊昊自然成为了韩国的影视文化标杆。奉俊昊出生在艺术之家,爷爷是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从小学习绘画加上社会学教育背景,奠定了奉俊昊的对艺术敏
从脂砚斋评红算起,红学已诞生两百多年,到现在已成为一门显学。梳理红学的发展历史我们就会发现,红学的发展走过了几个阶段。在早期,主要是一种“随感式”的杂评,比如“脂评”、清代的题咏派、评点派。《红楼梦》研究进入20世纪,研究形态发生重要变化。《红楼梦》的研究,王国维首先引进西方哲学和西方文论,写出了著名的《红楼梦评论》。而这时候兴起了以蔡元培为代表的索隐派,它主要是采用品性相类、轶事有征、姓名相关的
“和”和“and”分别是现代汉语和英语中最常用的能表示“联结义”的多功能语法形式之一,二者最主要的功能均是表示“并列联结”。但据语料显示,“和”和“and”在多功能性层面上具有差异性。语法形式的多功能性并非某一种特定语言所独有,而是普遍存在于世界语言中。同理,其多功能性的异同也可以反映出世界语言间的某些蕴含共性和差异性。通过对来自相同或不同的语言或方言中的表意功能相互交叉、部分叠合的不同语法形式进
学位
位置媒体的兴起和广泛运用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改写了空间的意义。在旅行中,位置媒体不仅帮助旅行者对地理位置进行熟悉,也帮助其对空间内信息进行了解,在消除陌生感的同时也重塑了人与城市的互动方式。我们在利用位置媒体工具的同时,行为方式亦在方方面面发生改变,位置媒体作为现代人常见的出行工具会对我们与城市的相遇方式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文采用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以旅行活动为切入点,试图从人、媒介工具和城
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1931-2019)可以称得上是当代美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中最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小说家之一。她以她独特的视角和方式关注着黑人群体并为他们创作,用其丰富瑰丽的想象为读者描绘出了黑人们别样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况。由于独特的身份和处境,莫里森在其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中描写黑人的故事并不太出人意料。至今众多学者几乎都围绕着这部小说中关于黑人与白人对立的主
菲利普·罗斯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美国犹太作家之一。自1959年发表第一部作品《再见,哥伦布》以来,他总共创作了30多部作品,并获得了普利策文学奖、美国国家图书奖、布克国际文学奖等奖项,也曾多次入围角逐诺贝尔文学奖。作为一个生长在美国的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较为深切地关注美国犹太人的生存困境及创伤。《美国牧歌》是菲利普·罗斯“美国三部曲”中倍受关注的一部作品,过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人物形象研究、主题研究
学位
威廉·巴特勒·叶芝不仅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英语诗人之一,他在戏剧领域的创作与实践也是卓有建树。《在波伊拉海滨》是叶芝“库胡林五部曲”中的第一部,乃叶芝戏剧实验的扛鼎之作—与同时代的诸多剧作家不同,叶芝独辟蹊径,采用独幕式剧作,组合运用仪式的各种元素,意在打造“仪式剧场”,将剧院变为智性兴奋的场所。但学界对叶芝仪式戏剧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其1913年后受日本能剧启发的作品,对他1913年前戏剧中的仪式化问
准定语构式“NP1的NP2+V得C”(如“他的篮球打得好”)由于其形式与意义错配的特殊性而备受关注,诸多学者分别从传统语法、生成语法、功能语法、认知语法、构式语法等不同视角对其进行描写与解释,但仍存在一定的争议:(1)对于准定语构式句法特征的分析不够透彻,尤其是对其中“的”的性质与功能存在较大争议;(2)对于准定语构式构式义的概括不够充分,学界普遍认为准定语构式表主观评价义;(3)对于准定语构式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