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从直观和抽象、国内和国外不同人物主体、不同二手烟受害群体、不同恶心程度、不同疾病类型五个方面研究警示图对人们吸烟相关行为意向的影响,并运用恐惧诉求理论找寻警示图的恐惧感和威胁感知,及其与戒烟意向间的联系,从而探讨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应该如何运用警示图来进行控烟倡导运动。研究方法:通过分层随机抽样抽取杭州市8个社区的15岁以上的社区居民参与调查。调查员在调查过程中对问卷进行质量控制。最后将数据录入到Spssl6.0软件中进行分析,采用一般统计学描述、配对卡方等方法进行分析。定性数据通过E-mail问卷调查的方法,以研究被调查者的回避反应并将数据录入,采用一般统计学描述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研究一共发放698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634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4.8%。居民平均年龄为43.9岁,共192名吸烟者。直观和抽象警示图在恐惧感以及吸烟者戒烟意向上是有差异(P<0.05);中国和外国不同人物主体形象图片只在恐惧感上有显著差异(P<0.01);成年男性和儿童为二手烟受害对象的两幅警示图恐惧感和戒烟意向有显著差异(P<0.01);儿童与成年女性作为二手烟受害人物形象警示图相比较,其恐惧感也有显著差异(P<0.01);不同疾病类型的警示图在恐惧感(P<0.01)、戒烟意向(P<0.01)、劝阻意向(P<0.05)上都有差异;恐惧感与戒烟行为意向有关联(P<0.05),威胁感知与戒烟意向的间也有关联(P<0.05)。通过对定性调查结果发现,60%以上的调查员认为在看到唇癌警示图的时候,大多数被调查对象表现为强烈的回避反应。二手烟为受害对象的警示图则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回避反应,我们通过两组警示图定量结果分析发现,其在戒烟意向上是有差异的(P<0.05)。研究结论直观的警示图戒烟意向要高于抽象的警示图,在运用不同的二手烟受害群体作为警示主体时,儿童为人物主体的警示图相对于成年男性其戒烟意向更高。不同疾病类型的警示图其吸烟相关行为意向是有差异的。恐惧感和威胁感知两者均与戒烟意向相关,警示图引起的回避反应越强的警示图其戒烟意向要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