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目前苏北地区六种主要海堤防护林土壤肥力及林木生长状况进行研究,测定各林地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结果表明: (1)海堤防护林下各种土壤养分指标和除过氧化氢酶外几种主要的土壤酶活性在土层中的分布规律较为相似,一般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且差异显著。林地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均高于滩地对照,表明防护林有很好的土壤改良作用,能有效提高土壤肥力,其中刺槐和杨树两种阔叶树种优于水杉和杉木等针叶树种。而随着土壤条件的改善,林地淋洗土壤盐分的能力增强,含盐量和PH 值随之下降。各种林分土壤全部脱盐,说明土壤含盐量已不再是林木生长的限制因子。 (2)对土壤肥力因子进行的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容重、有机质含量、水解氮含量与各种土壤养分指标有较高的相关系数,故在一定条件下,可作为评价土壤肥力的主要指标。而各种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有高度密切的联系,其中与土壤容重、非毛管孔隙度、有机质含量、全氮和水解氮含量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可见土壤酶活性完全可以作为评价土壤肥力的指标之一。(3)刺槐与杨树,杉木与杨树两种混交林土壤物理性状、养分含量及酶活性均好于纯林,可见这两种混交模式能够形成比纯林更为有利的林地小环境,树种混交后也改变了林地枯落物的组成和分解过程。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有利于土壤酶类的代谢活动,加速土壤养分循环的过程,极大地改善了林地的营养状况。而林地营养的增加,大大促进了林木的生长,混交林中林木的平均树高、胸径均明显高于各自的纯林,林木圆满度变大,枝下高也有一定的提高,出材率增加。 (4)对防护林草本层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土壤肥力因子的关系研究表明:影响草本层物种多样性的主要因子是土壤PH 值,其次是土壤全磷含量。土壤含水率、有效磷含量、土壤容重、孔隙度和全氮含量也对草本层物种多样性有一定的影响。刺槐与杨树,杉木与杨树混交后,土壤PH 值降低,有效磷含量增加,林下草本层物种多样性显著提高。因此,为了维持和增加防护林下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应采取包括营造混交林在内的各种措施来降低土壤PH 值,促进养分的供应和吸收,提高土壤的肥力水平,进而使林分下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得以维持和提高。 (5)苏北海堤各防护林中,刺槐对气候、土壤适应性最强,耐盐碱,且抗风能力最好,今后一线新海堤造林仍宜选择刺槐林,海堤外坡林带以下应栽植紫穗槐等先锋灌木,土壤条件得到改善后,可考虑混种杨树等其它经济林种。而现有海堤上的刺槐、水杉、杉木等林分已进入成熟龄期,生长缓慢,且树种单一,易遭病虫害,不利于树木生长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可对其进行带状间伐,种植生长快、经济价值较高的杨树,形成多种形式的混交林。一方面可以在防护林更新期间继续发挥林分的防风作用,同时也能有效防止长期种植单一林分产生的地力衰退,更充分地利用林地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