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课题以《口齿类要》中的茧唇篇、口疮篇、齿痛篇、舌症篇、喉痹诸证篇和喉间杂症篇六篇中选取使用的内服方药,共计67首方剂为研究对象,借助数据挖掘软件对所研究方剂中的药物频次、性味、归经,药对、药组及病案进行统计分析,以古代中医药学理论为基础,探讨《口齿类要》内服方剂治疗口腔类疾病的用药特点及配伍运用规律。67首方剂从药味来说,甘味药物出现频次最多,平均每首方里出现4.04次;从药性来说寒性药物出现频次最多,温性药物出现频次为其次;从经络循行上得出归脾经的药物共49味,占总药物种类的35.52%,而使用次数却最多,共出现298次,出现频次为4.14次/首;归肺经的药物使用频次其次,为3.58次/首,依次为心经、胃经、肝经、肾经、大肠经、胆经等;在用药分类上,以补气药、补血药、清热药、解表药为主,补气药共出现98次,占药物出现总次数的17.47%,使用频次为1.36次/首;清热药共出现90次,占药物出现总次数的16.04%,使用频次为1.25次/首;解表药共出现68次,占药物出现总次数的12.12%,使用频次为0.94次/首;补血药共出现52次,占药物出现总次数的9.27%,使用频次为0.67次/首;在药物配对使用上,薛己针对口腔类疾病发病的病因病机、传变规律及个人用药习惯善用补气血药配伍补气血药、补气血药配伍理气血药、补阴药与清热药、解表药与清热药等,如:人参配白术、当归配白术、黄芩配黄连、麦冬配五味子、当归配柴胡等。薛己在《口齿类要》中运用藏象理论、经脉循行、三焦辨证、六经传变等理论对口腔类疾病进行病因病机分析及辨证论治;注意患者的个体差异,审因论治;善用古方化裁,加减灵活;甘温之剂和苦寒之剂的配用,应以病机为先;注重肾中阴阳的生化,药尚温补;治疗热证引起的口腔类疾病,当辨阴阳虚实,虚热证多温补,实热证当发散;实症急治当外治法为先,配合内服药物;虚症不可妄用刺血疗法。《口齿类要》对口腔类疾病的治疗,以后天之本脾胃为着重点,善用温补之品。根据不同的病因进行辨证论治:①注重肾中阴阳的生化;②热症当辨阴阳虚实,不可妄用寒凉;③善用“火郁而发之”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