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慢性肝病,诱发原因及发病机制复杂。对NAFLD发病机制的研究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已有研究表明,沙棘多糖(Seabuckthorn polysaccharide,SP)和益生菌Lactobacillus casei Zhang(Lcz)均具有保肝效应。本文以高脂饮食诱导的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为实验模型,研究SP及Lcz对NAFLD的缓解作用及相关机制。将6-8周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n=8):空白对照组(Ctrl)、高脂饮食模型组(HFD)、黄连素(Berberine,BR)阳性药物对照组(HFD+BR)、SP治疗组(HFD+SP)、Lcz治疗组(HFD+Lcz)和SP及Lcz联合作用组(HFD+SP+Lcz)。适应性喂养两周后,除空白组大鼠食用脂肪含量为11.4%的普通维持饲料外,其他各组均喂食脂肪含量为33.1%的高脂饲料。6周后,将高脂饲料换成普通维持饲料,同时,以灌胃的方式分别给予HFD+BR组、HFD+SP组、HFD+Lcz组和HFD+SP+Lcz组50mg/kg BR、200mg/kg SP、1×10~9CFU/ml Lcz、200mg/kg SP与1×10~9CFU/ml Lcz混合溶液。Ctrl组和HFD组给予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连续灌胃4周后处死大鼠收集血清、肝脏和粪便样本用于后续分析。结果表明,SP及Lcz不论是单独作用还是联合作用都能够显著抑制高脂饮食大鼠血清中ALT、AST水平的升高;降低血清中血糖、MDA、SOD和NO的含量。HE染色结果表明在SP和Lcz组中脂肪变性程度显著降低。SP和Lcz能够抑制HFD诱导的血清及肝脏中IL-6、TNF-α和IL-1β的表达;降低肝脏组织中NLRP3、ASC和TLR4的表达量;降低MAPKs的磷酸化水平。16S功能基因测序分析结果发现,SP和Lcz作用后提高了Clostridia、Firmicutes、Ruminococcaceae在门、纲、目、科、属、种水平上的相对丰度,降低了Bacteroidaceae与Prevotellaceae的相对丰度。结果表明SP和Lcz可能通过抗炎、抗氧化、调节糖脂代谢以及改变菌群结构等途径对NAFLD起到缓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