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玛射线暴爆发率及其宇宙学演化数值模拟研究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ha300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简要概述伽玛射线暴(简称伽玛暴)及其余辉的观测特征和理论模型,重点介绍Swift卫星发射以来伽玛暴红移分布、寄主星系观测、光度函数研究等方面的重要进展,随后细致介绍我们在伽玛暴爆发率及其宇宙学演化方面的研究结果。   自从Swift卫星成功发射以来,测到红移长暴的数量迅速增加,其中有的暴可追朔到极早期宇宙(目前最高红移暴的记录为z=8.1,它可追朔到-130亿年前的早期宇宙)。观测到z>1的长暴数量显著高于仅基于恒星形成率的预言。根据Swift/BAT和CGRO/BATSE对长暴的观测,我们先统计分析出Swift/BAT对长暴的触发效率和人们在Swift时代的红移测量效率。然后,我们用蒙特卡罗模拟的方法对长暴的爆发率进行研究,并找出是什么原因导致长暴的爆发率在高红移处比预期的偏高。通过比较模拟数据和观测样本之间的logN-logP和L-z的分布,我们发现如果假设长暴爆发率仅仅跟随恒星的形成率,则很难产生像观测那么多的高红移长暴。假如高红移长暴的偏多归咎于宇宙学金属丰度的演化或一些不确定因素(简单的幂率形式)的影响,我们的模拟结果与观测更加相符。但是单由以上两者中的任何一个还不能模拟出与观测符合得很好的结果,而联合两者的模拟则不然。这表明长暴的产生率不仅跟随恒星的形成率,还与宇宙学金属丰度和一些不确定因素的演化和有关,它们使高红移伽玛暴爆发率偏高。随着探测到高红移暴数量的增加,Swift卫星和SVOM卫星将为我们打开极早期宇宙之窗。
其他文献
人们在钙钛矿结构锰氧化物中发现庞磁电阻效应(CMR),有理由期待这类材料在高密度存储器件、磁随机存储和传感器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凝聚态物理学家的兴趣更在于这是一
探索新的高温超导体,追求更高的超导温度,一直是人们的梦想,但是直到2008年年初,人们所知道的高温超导体只存在于铜氧化物之中。2008年2月,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细野秀雄教授领导的研
双向反射分布函数(Bidirectional Reflectance Distribution Function,BRDF)是描述各类材质表面空间反射特性的重要物理参量,目前被广泛应用于目标表面散射特性研究、航天遥
闪电的发展过程是闪电研究的主要工作,本论文利用LMA定位资料对科罗拉多州的一次云闪的发展过程以及阿拉巴马州的地闪的闪电形态进行了详细描述。要对闪电这种复杂的自然现象